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东方甄选的董宇辉曾在直播间大力推荐此书。董宇辉把苏东坡比作朋友,评价他感性而浪漫,洋洋洒洒近半个小时,沉浸式带领大家感受苏东坡的一生。
文化主播的影响力十分强大,这本原本冷门的书瞬间成为时下畅销书之一。
01
眉山走出来的小镇青年 鲜衣怒马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城的小康之家,这座小镇因为“三苏”而举世闻名。苏轼的父亲苏洵,性格孤傲,二十七岁以后厚积薄发,奋发读书,名满天下。
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深厚,少时一起读书玩耍,青年一起考取功名,顺境逆境相互扶持,无论身在何地,一生不离不弃,兄弟情深,让人羡慕。
苏轼打小就聪明,家庭的包容式关爱,赋予了他浪漫而乐观的性格,父母的满腹才华,给予了他才气斐然的文学基因。
大约20岁时,苏轼和弟弟先后迎来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人生喜事。苏轼的妻子王弗小姐姐,是本地知书达理的名门世家。两人琴瑟和谐,婚姻美满。
紧接着“一门三苏”结伴进京赶考,均取得很好的成绩。苏轼二十岁成为进士,以全国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主试官欧阳修大赞:“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02
天下无一不好人 赤诚之心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仕途仍须从头开始,由低而升。第一次外派,苏轼来到了凤翔府。彼时的他不过二十岁出头,激情有余,但不够成熟老练。还好他有一位精明能干的妻子,忠言箴劝。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每日迎来送往,妻子会提醒他:“提防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
可惜,贤内助一般的妻子26岁因病去世。苏轼自是悲伤,十年以后,午夜梦回,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直到古稀之年被贬岭南,苏轼依然认为人人皆是好人。他曾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和温柔,是大部分人一生修炼不来的心境。苏轼这一生大起大落,曾经举世风光,万人之上,曾经被贬天涯海角,颠簸流离。但是他的好友遍天下,每到一地,都有无数人慕名拜访,把酒言欢。
他的作品就像为人,大气磅礴,却又温柔细腻,明明看到了世间的凉薄,却又愿意以诚待之。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03
倔强对抗王安石变法 一路颠簸
既然入仕为官,免不了卷入政权的权斗中。苏轼颠簸流离的一生,很大程度拜王安石所赐。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不过多评论。但是这种激进的变法改革,确在民间掀起了腥风血雨,老百姓生活被搅得民不聊生。
当时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急于做出政绩,王安石一派又报喜不报忧,神宗皇帝自认新政效果显著,朝廷上出现了“流俗”与“通变”之争。凡是王安石不喜,或与王安石持异议者,王安石皆称之为“流俗”派。司马光和苏轼自然被王安石视为“流俗”一派,被大力打压。
苏东坡果遭到罢黜,离开京城,前往杭州做太守,从此开始了跌宕起伏的漂泊之旅。
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杭州的日子,应该是快乐的。那里山清水秀,美丽富饶,才子佳人,高僧对坐,歌妓作陪,纵酒吟歌。杭州几乎成了苏轼的第二故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对西湖深沉的爱。
但是,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苏东坡无法一直纵情高歌,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等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
后人很难找到这段时期苏轼作品的主基调。他写讽刺诗,山水诗,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有的诗辛酸凄苦。
密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杭州期满的苏轼,举家来到密州任职。与杭州相比,密州实在是有点穷。这是一段难过而沮丧的时光,也是苏轼写出最好诗歌的高光时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苏轼在密州思念弟弟时所作。时至今日,中秋时节,这首作品依然老少皆会,耳熟能详。
徐州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密州之后是徐州。对于苏轼来说,人生似乎永远在路上。四十岁的他上任徐州,开始有所政绩。徐州城发洪水,苏轼站在城门口,对于打算逃难的百姓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别走。”他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他修建黄楼,治河成功,严禁军中赌博饮酒,甚至关心囚犯的身体健康。大事小事,他都看在眼里,在别人不屑一顾的时候,他真正付诸行动去实施。
苏轼的名气一日胜似一日,欧阳修去世之后,苏东坡变成了公认的文坛盟主,门生遍天下。秦观见苏东坡时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
“黄楼”时期的苏轼,内心充盈,工作充实。政敌当然看不下去。终于有一天,苏轼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押往京城,锒铛入狱。还好各方谏言,避免生命危险,贬至黄州。
黄州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从黄州开始,苏轼有了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农夫和隐士。他有了自己的田地,这块田地叫做东坡农场,他开始自称“东坡居士”。
在黄州,小妾朝云为他生了小儿子。举行洗礼时,苏东坡写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看淡名利场的苏轼,对于后代的期望很低,只要无灾无难,便是极好的一生。
归隐的生活很合苏轼的胃口。虽然贫困,却可以天马行空的创造。在此期间,苏轼不仅发明了糯香可口的东坡肉,还研制出特别适合穷人与和尚吃的东坡汤。
这里的生活是豁达的,作品也是磅礴的,著名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此诞生。此外,一首著名的《承天寺夜游》也是在此时间段的佳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首《承天寺夜游》火爆各大短视频平台。现代人无法感受当时的苦,却可以想象半夜被好友敲门起床一同赏月的画面,一边心疼怀民的心塞,一边感叹苏轼的随性。
04
幸得历朝皇后荫庇 苏轼回京
就在他决定归隐山林的时候,任命又来了。神宗皇帝去世,太后立马召见司马光等当政,王安石的一切政令要么中止,要么废除。
太后十分敬重苏东坡,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近身议政,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此时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坚持己见,饱受其苦,更为人所佩服。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宋朝的政治制度最容易酿成朋党之争,因为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苏东坡越是躲避政治,政治偏要找他。一大波弹劾的奏章递到太后面前,苏东坡迎面对抗,最终还是败在小人手里。
在京城的两年,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东坡不去,此等人不能再起。
疲于权斗之争,苏轼多次请辞,终于获批,他又一次来到杭州。他在杭州设立公里医院,清除运河淤泥,保证居民供水,做了许多利好民生的大事。
只可惜,只凭文人的热血,困难是永远解决不完的。太后去世,小皇帝年幼昏庸,听信奸党一派,开始对司马等儒臣进行迫害。苏东坡迎来了人生中更惨淡的流放之旅。
05
再一次流放 一路向南直到海南岛
若把这第二次对儒臣的迫害和王安石的放逐政敌相比,第一次迫害,只是小孩子的把戏而已。
惠州
一路向南,随遇而安
苏东坡这次要自北向南,跋涉一千五百里。“岭南万户皆春色”,惠州处处是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的水果,虽然旅途艰难,目的地风光却很棒。
随遇而安的苏轼调整心态,享受人生每一段旅程。待朋接友,发明烤羊脊,酿制桂花酒,还有美妾朝云陪伴,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他想以惠州为家。可是谁知道命运下一站在哪?朝廷的死对头看到他在惠州作的诗句,得出结论:“日子过得太好了,还要继续贬。”
儋州
天涯海角,依然不是终点
60岁的苏轼被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儋州。那里湿气重,虫蚁多,物资短缺,要什么没什么。一贫如洗的他,甚至开始尝试“晒太阳止饿”法。
没有墨就自己研制,没有药就自己上山采。他还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成了《东坡志林》。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让他的政敌们感到无可奈何。
你可以剥夺他的权力,没收他的财产,让他生活困苦,让他饥寒交迫,但你却不能改变一个人丰富充沛的内心和乐观强大的精神世界。
06
一代文豪归也 事了拂衣去
海南岛最终也不是苏轼的归宿。哲宗皇帝驾崩,徽宗皇帝继位,苏轼遇赦,又被召回。升官加封,回归故土,本是喜事一件,但是这位老人的身体却吃不消了,最终病逝在常州。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流传后世的作品,还有他的精神和思想,那是留给后人的脊梁,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努力生活,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