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景点、没攻略的上乘旅行书写,呈现不一样的以色列和不一样的犹太人!”读完整本书后我却觉得,这句推荐语未免有点太谦虚。
能让一个对于某地文化与风俗知之甚少的读者,在看了几页之后立即对这里产生浓厚的兴趣,像读小说一样手不释卷,像看电影一样身临其境,想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亲自体验一番,更重要的是,想要更多地了解整个民族与文化的来龙去脉,在我眼中这便是所谓“上乘旅行书写”的气象。
云也退的这本《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就做到了这几点。
读他的书时,另一个时不时冒出来的念头是:有些人真的是祖师爷赏饭吃,没有办法。
打开这本书,就像钻进一个神奇的洞口。左突右围之后会发现更多转角和入口,其中每一个都通向满是宝藏的新奇世界,又仿若文字中的桃花源,溪水叮咚。
同样的一段经历,在他的内心和笔下,便会丰富和折回了更多层。这缘于他异常丰厚的阅读积淀,也是因为他不停的思考与追问——与他笔下的犹太传统其实也很像:一种保留距离和质疑、像哲学家一样发问和回答的状态。
他对于以色列与犹太文化的观察,的确如梁文道所说,是“一种历经思索的复杂肯定,而非廉价的游客式单恋”。这从他博客里纷繁复杂的犹太人主题文章中也可见一斑:从犹太人的衣着到这个民族矛盾的性格,从为什么盛产诺贝尔奖得主到经典的“塔木德智慧”,从作为领袖与英雄的拉宾到伍尔夫的犹太小丈夫,他都有饶有趣味和深度的个人视角解读。
比如说起犹太人的特征,“犹太人过去以手势丰富著称,据说要想区分犹太人和其他欧洲人,最好的方法是去饭馆:你看到他们吃饭,听到他们说话的,这是欧洲人;你听到他们吃饭,看到他们说话的,这是犹太人。”
说起犹太民族的现实处境:“犹太人不再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的民族了,他们想要国家,并如愿以偿,但国家也羁绊了他们的想象力。”“适应了基布兹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适应城市了,听候分配与差遣已成惯性,做一次完全自主的选择反而困难重重。”
他会一针见血地概括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特点,也会信手拈来一些金句,恰如其分地嵌入当下的语境中。
“以色列人对公共事件的敏感度依然是世界顶尖的,咖啡因溶解在他们的静脉里,来自国内国外的消息跟着氧气直达他们的血液。”
“塞万提斯说过,胖人都是好人”;“叶芝有个名句——‘美貌就像拉紧了的弓’”。
“个体的情感比什么都重要。从意识形态教条产生的感情早晚都要破的”。
他和张佳玮一样,都能将周遭的生活化为活色生香的文字,读起来齿颊留香,很是痛快。就像他提到的沃尔科特,从小就有“精确地述说周遭所见的能力”,他也如此。
“在胡拉河谷自然保护区,我看了一场只有我一个观众的4D电影。制作者把加利利地区描绘成一个鸟的天堂:我们是鹈鹕、天鹅、雨燕、鹭、鹤迁徙的必经之路哦!当银幕上出现无数飞鸟逾越大海的画面时,影院里凉风扑面,水花喷溅,我觉得自己就是碳酸饮料广告里的那个轻浮男人,揭开盖子的一瞬间被惊涛骇浪给淹没了;等片子推进到飞鸟临抵陆地,镜头紧贴着地面上下,许多啮齿动物在画面上飞奔而过,座椅靠背里也有个机关突然咚咚地蹦起来,把我的后脊梁敲打了几下。”
一流的作家和艺术家都有高超的捕捉力与还原力。莫奈是用他独特的眼睛,惊艳地重现睡莲在一年四季中深浅不一如梦如幻的色调;云也退是借用文字,“读他的作品的时候,你几乎能听到一台小型摄影机在嗡嗡转动”,这台机器精准地保留和还原了发生过的一切,细节丰富、画面饱满。
于是,一切都栩栩如生地映在我们的脑海,如他所说“身体里的感受力在缓慢地回血”;那片土地上的风与土、人与事也由此永久留存了下来。就像他博客的名字,“写下即是永恒”。
除此之外,他的文字还有另一个彩蛋:幽默。这种幽默不动声色,不是令人开怀大笑的那种,而是会心一笑;不带中年人的世故与成熟,而更像一个小男孩恶作剧后的小得意,眼睛里还闪着聪明的光。
“描述味道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看看电视广告商,他们下很大的本钱,雇一个艺校大专生踩着滑板在高楼大厦的顶上溜来溜去,雇四五个女人在海滩上扭打,雇很多群众演员跑到马路上集体犯癫痫,就为了尽量准确地告诉观众一块水果糖是什么味道。”
“到了这个夏天,我在耶路撒冷第一次见到这部传说中的列车,发现它的速度已经可以笑傲自行车界了。”
“他长得很像本——古里安,都是白发老头儿,都留着一副把手指伸进电源插座孔时的发型”。
我上网去查,云也退究竟是谁?“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出过四个思想传记类译作(《加缪和萨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开端》等),《自由与爱之地》系原创作品首次出版。”
一个喜欢翻译、诗歌、也喜欢相声,甚至还会写相声剧本的人!难怪,也果然,“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座深渊”。无比精彩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