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女孩,家境贫困,无力承受更多命运的玩弄,你会怎样?如果你是女孩,周围生活着的人们,甚至整个社会都把女孩生来就只能嫁人生子、终日与厨房为伴视为常态,你会怎样?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活出不一样的自我?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大多数常态中的一员?
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女主人公吉塔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愚昧、刻板状态下的印度女孩,但她很幸运,她的爸爸为了她勇于挑战世俗的偏见,与一切不合理对抗,最终她在爸爸的引导和鼓励下,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摔跤手,改变了在印度生为女孩只能结婚生子、依附男人生活的常态化命运。
影片《摔跤吧!爸爸》取材于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一名摔跤手,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放弃了自己的摔跤事业,他迫切期望能有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命运却跟他开起了玩笑,让他连生了四个女儿。就在他心灰意冷、收起自己对摔跤事业的狂热时,偶然地发现了自己的女儿们身上的摔跤天赋,便开始全力培养女儿,使其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摔跤手。
全片有几处故事情节与转折,令人印象深刻。
场景一、母亲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后,父亲由最初盼望生儿子时的满脸期待到一脸的落寞与无奈。母亲见到后,对父亲说:对不起,没能给你生个儿子。父亲立刻回答:你别误会,我很爱吉塔和巴比塔。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确实是很爱自己的女儿。因为父亲虽然满脸的失落与无奈,但从未对妻子有过任何苛责,还在女儿出生后,很小心地推晃着女儿的摇篮床守在女儿身旁,眼神充满浓浓爱意。
记得某次看一个访谈类电视节目,一个知名作家这样说道:“当产房的护士把女儿抱给我时,我的眼角一下子湿润了。我不是因为重男轻女的陈腐思想而哭,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女孩的限制太多,从她出生那一刻起,她就要承担更多的压力。托着她软绵绵的小身体,我在心里对她说,孩子,你未来的路不会好走,但是没关系,爸爸陪你一起走。”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大多不太会用言语去表达。我想影片中的父亲在得知生出的是女儿,而非盼望已久的儿子时,心里想的也不会仅仅是对于无人传承自己志向的遗憾,也应该会有如那位被采访的作家爸爸一样的心思,不然他就不会那样无奈又细心地为女儿们推晃摇篮床了。
场景二、女儿偷偷参加同学的婚礼,被父亲发现并惩罚后叛逆跑走。但已成婚的14岁小新娘却哭着说,羡慕她有个一直为她着想,肯为她向全世界宣战的爸爸,虽然严厉,但却真心真意地为她寻找日后生活的其他可能。
回想爸爸之前那虽乖张但坚定的话,“我的女儿怎么能像货品一样被男人挑选,他们没有资格挑选我女儿,而是我女儿来挑选他们!”
女儿终于明白爸爸管教严厉背后的良苦用心:对自己要求严格只是为了让自己将来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于是开始自觉接受爸爸严格的教导,为掌握自己的未来命运而奋斗。
场景三、女儿长大后摔跤成绩优异,获得了去专业体育学校学习的机会。但由于缺少父亲的严格看管以及对外面花花世界的憧憬,使得女儿在自我放纵与享乐间迷失了自我,成绩不但下滑,还对父亲的教导理念产生了怀疑,并最终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段影片的描述很接地气,很像我们多数人的成长轨迹:小时候认为父亲是天、父亲是神、父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青春年少时,与外面的花花世界频繁接触后,开始怀疑父亲说教的正确性,尤其是运用父亲的方法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时,开始彻底背离父亲的说教,甚至反过来对父亲说教。但随着环境的变化,阅历的增长,终于明白原来不是因为父亲的教导不顶用,而是我们从未深入理解父亲教导的精髓,没能活学活用。
影片的结尾部分,女儿终于理解父亲教导理念的正确性以及父亲对自己深切的爱,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与鼓励下继续努力奋斗,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奥运大赛的胜利,完成了自我成长的美丽蜕变,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其实,子女在父母呵护下的成长过程,有点像“跟随——模仿——创新——超越”的企业产品创新模式,而影片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父亲为使女儿获得人生的自主选择权,严格教导后“扶上马,送一程”式的教育模态。父母的人生再精彩,但最终要选择生活、决定方向的还是子女自己。在社会阶层固化、选择渠道有限的印度大环境下,如何让女儿超越世俗的藩篱,获取更多的话语权,父亲选择了最为严厉的管教。
而这部影片令我感到最为震撼的也是父亲看似毫不留情的严厉的管教,以及用严厉包裹下未曾出口的话语:孩子,我对你要求严厉,只是为了让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