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多读书,为什么要多找高人聊天,难道是为了提升自己或让自己更丰富睿智吗,是但不全是。
最近有一个新的启发,读书可以让人看到事情的边界在哪里,让人知道有些传承了几百年或前人总结出的一些东西是有道理的,而无知者是不会管那么多的,他只会按照自己浅显的认知判断问题,而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传承了1601年的宰相制度,到朱元璋手里,竟然因为怀疑其宰相胡惟庸造反而将宰相废止了,从此逐渐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皇帝的任务达到空前高度,而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所有大小事都交给一个人处置那是何其繁重的一项工作,其效率和出错率无疑会大大提高了,宰相自朱元璋而终,而这正是不知历史的无知而导致的。
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帝是国家首脑,而宰相则是政府首脑。皇帝决大事,宰相可有监督百官之权,而在大事上,宰相可以提建议,并且有进宫面圣的便宜之权,此间就可以纠正许多过错,避免一些荒唐之时发生。同时宰相身为百官之首,可以帮助皇帝处理许多事,经宰相处理过一些事后再到皇帝手上的事也就少了许多,这样以来皇帝就有更多精力处理其他重要的大事了。而明朝之后没有了宰相,大小事务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自然是忙不过来的,怎么办呢,设置了像秘书一样的内阁,然而这就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纠错机制,多了一些辅助者。
宋朝宋仁宗时期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有个谏官唐介批评皇帝,皇帝做了一些让步,他觉得不够,又把矛头指向了宰相言博文,屡次给皇帝进言要惩治宰相,皇帝气的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理唐介,宋仁宗给宰相言博文说,他说别的任何事我都可以容忍,但他说你宰相言博文是靠后宫嫔妃上位的,简直是岂有此理,值得一说的是,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各开国大臣虽然没了权力,但是可以与皇室结为姻亲,当亲家,因此宋朝的外戚是无权干涉内政的,皇帝后宫嫔妃更是不可能干涉政事的。而说这话时宰相言博文一言不发,事后还给唐介求情,说唐介进言是职责所在,陛下不要处罚他。事后皇帝气不过还是将唐介贬到其他地方离自己远远的,但是群臣都向皇帝求情,为唐介这样的谏官(宋朝谏官品级不高,六品),皇帝为安抚百官又贴了一道公示,说将唐介安排到好一点的地方,又怕他半路上死了,引起百官愤怒,又排宦官一路护送。想想这样的皇帝哪个朝代有,这样的宰相又能在哪个朝代有,这就是治国啊,相互可以提意见,可以容忍。
在古代,皇帝只能由皇室内部有至亲血缘关系中选,这样的话除了偶尔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外,大多数都很平凡的,而宰相确是从天下能人中选出的,从一个小小官吏直到政府首脑,那必然是有很丰富经验,肯定是才智非凡之士,那么这样以来就算皇帝无能还有宰相纠正,而朱元璋废宰相无异于倒行逆施,可谓无知无畏,将1600多年积累下的政治成果一下就给取了。至此中国离开明的政治又远了一步。
读书越多,往往越会觉得无知,这或许就是敬畏吧,如果仅凭某一件事就否定了所有一类事,那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