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一个吐槽的段子。
半年前你说这家公司把你的才华掩盖住了,再待下去的话没办法施展才能,所以准备离职去一个更大的地方。
然后,你抱怨了工作半年,想了新工作半年,却停留在原地半年。。
(看看就好,别对号入座)
讲一下隐藏在这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焦点就变了,大脑所关注的都是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焦虑或麻烦。所有的思绪都会被这些想法所占领,从而更容易催生出抱怨的念头。
只停留在想的层面,却极少能付诸行动。
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这是对的,但它不是绝对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能不能跳出原有环境的束缚,并不是原先的环境局限了自己,而是自己没有去做局限外的事情。
网上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关于员工晋升问题:
员工心理活动:我都干了这么久了,怎么说也得给我晋升了吧。
老板心理活动:你的能力都还没办法达到经理级别的水平,也没办法胜任这个新职位,怎么可以给你晋升呢。
会发现不同位置的人思考的维度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人在工作之后,难免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想法。出现抱怨的情况也很正常,但真正有能耐的人,其实是能够将抱怨转变为一种改变自己的信念,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跟渺小,也能通过小步尝试来提升自身,慢慢改变自己。
我们都知道,每一家企业自有其使命,愿景跟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一家企业的灵魂,其次才是落地性商业模式的设计。
作为个体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家企业一样去经营自己,不仅有愿景,使命,价值观,还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现如今的时代,如果仅仅只是期盼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依托平台来支撑自己,远远是不够的,更应该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面,有更深的稳固性。
我时常也会自问,抛开现在的工作,自身能够拿得出手的真正实力是什么?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的工作是自我成长的机会,但也不要一味将自己束缚在单一的工作岗位上。时刻让自己保持一种危机感,保持一种向上生长的惯性,更保持一种可能性。
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同样的,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那他的关注点就会更多倾注于方法跟路径上,比如如何更好去达成目标或者寻求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环境只能作为一种“次关注点”。
当你发现自己沉沦在某一种负面情绪里面很长时间的时候,也许就需要给自己调一下焦了,将考虑的维度聚焦在其它更重要的方向上。
回归重点,假如现在让你将自己的定位描述出来,你能做到吗?
不管能不能回答出来,都希望你能花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定位的威力之一在于它会成为我们做事情的根源,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
关于定位,这里总结了四个关键词,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1、回归初心
没有人天生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想做什么,但当时间被拉长之后,自身的认知得到提升之后,就会有了一定的顿悟。再经过一系列的试错,慢慢就会琢磨出这些答案。
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职业,这个设计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的特质跟属性会有所不一样。
我们所选择的职业跟方向,很大程度上会受自己的价值观等因素所影响。相信什么就会做什么,最终才会看到什么。而外界呈现给我们的种种,只能作为引路,能否坚守住自己内心所想的并回归于此,才是最重要的。
每当因外界因素引起情绪波动时,我都会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希望去做的?还是说只是因为外界的推崇,让自己倍感压力,是否可以调整?
慢慢养成这样一种反思习惯后,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能冷静地去看待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些事情。
这也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慢慢去养成反思习惯的原因,毕竟能够沉得下心来反思自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可以尝试从每天的小记录开始,来反省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弄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当下的选择跟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匹配。
在每一天结束之余,可以回顾一下,有哪些事情是为自己而做的。关于总结反思,可以参考这个模板 总结日志-模板 。
只有对自己的定位跟方向清晰了,才能知道自己走的路是不是正确的。
2、放大优势
做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事情,相信是绝大部分人所奢望的。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放弃过挖掘自己的优势,虽然过程比较久,但还是挺值得的。
以前会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总想先发现并核对完毕后再发挥。但现在惯用的方式是,只要自己有所察觉,就会进行一些小尝试,以此来验证是否为潜在优势。
人的优势,有些来自先天,有些来自后天。尽管先天不可变,但后天优势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当旁人称赞你在某方面有优势时,同时你也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妨刻意练习一阵子,看看成果。这个过程会让你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充分,毕竟优势也是需要一步步去试出来的。就算现在才发现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事情也不晚。
这里有3个小方法可供参考:
1)自我分析
可以定期给自己做分析,问问自己:
最近做什么事情非常有意义感。
在做什么事情时,别人会称赞自己。
有什么事情我经常可以做到全身心投入不受他人影响,并且不会觉得累,也就是产生心流状态。
自我觉察跟自我分析同等重要,尽量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跟分析。
2)他人建议
可以问问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自己有哪些优势,听听他们的建议。有时候自己看不见的优势,在别人眼里其实很明显。
3)工具测试: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测试,优势等各方面。这个往期文章有提到,可以参考。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只能持参考的态度,不要以绝对的态度。结合三者的分析是为了能达到一个更加客观的态度,让自己的判断更加贴近真实。一切的分析,都不是为了限制自己,而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
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实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在变化,可以周期性地对自己做一次分析。既是诊断,也是记录。
最好的防御其实是攻击,主动出击去寻找方法,才能让自己醒悟得更快。
3、社会价值
不管是集体办公还是独立办公,我们都需要跟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链接。最终所做的事情,还是需要对这个社会有价值。即是我们所提供的技能等,能够满足这个社会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市场,所做的事情也才有意义。
不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你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要长久地在这个市场中存活下去,就需要思考自己擅长的能力能够符合市场哪些需求。
个人的定位也如同企业,当你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个体时,就需要重点去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不妨自问下面这几个问题:
我的成本结构是什么?
我的收入结构又是什么?
如果我的某种实力是一款产品的话,那它的潜在客户是谁?
我所面向的受众群体是谁?
我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应该如何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运作系统?
……
尝试从雇员的思考维度跳出来,从企业主的思考维度切进去,像经营一家企业一样来经营自己,慢慢你会发现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自身出发的,你就是这家公司的经营人。
4、持续经营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能持续地将这件事情做好。
当你对自己的定位清晰后,需要做的就是用长期的思维去经营好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外界保持一定的敏锐度,多思考现在自己做的事情对于以后的价值,着眼于长远的方向,站在未来看自己。
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热爱、擅长、需求三者相结合的事情。如果你真的觉得原职位不符合自己的理想状态,那就先将手头的工作完成到位,再将业余的时间用来做自己期望理想状态的事情,把它当成积累,当积累到你的实力可以支撑起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时,再跳出来。
这个过程可能没那么容易,短时间内未必能看见成果,但如果你真的决定这么做,请耐得住心。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检验一下自身能力的进步程度,这样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循环改进。
关于行动反馈的两个小tips:
1)今日成果
在每日复盘里面加一个「今日成果」,每天晚上回顾一下,自己为达成目标做了哪些事情。
目的有三个
提醒自己,为了达成目标,今天做了什么。
追溯今天的行动成果,这是养成结果导向思维的一种方法。
将成果记录下来,在每周期进行复盘时,盘点这些成果,可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也能看到自己的变化。
达成目标的过程很重要,成果的呈现也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不管成果是大是小,都没关系,前期让自己先养成这种结果导向思维。当习惯之后,再慢慢将其调高。
2)学习行动
学习不是目的,所学的知识,最终能落地为什么,才是目的。
换句话说,就是以结果导向来学习,多思考所学的内容,可以运用在哪里。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这样所学的知识最终都是服务于自己,能够转化为自己所用,并将学习落地为竞争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人会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总觉得还没有学完,想等学完再去运用。学习是永远都学不完的,边学边实践才是真理。
再比如写作:
很多人会存在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总想先做好万全的准备,再开始写,这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拖延症。包括有些人会将榜样视为对标人物,总会将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跟榜样进行对比。但有时候这样更容易适得其反,也会给自己造成压力。
更好的方式是:
敢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先完成,再完善。对标学习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要明白别人也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练习跟沉淀的,不要单纯只看到现在的成就,更多的是去思考背后无形的东西。
另外,一定要知道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让这件事情的意义变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任何大事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做起的,每一天所做的积累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长久下来,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尊重彼此的活法。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定位跟活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如果他人的选择跟你有所不同,尊重就行。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包括今天我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跟建议,希望你能站在一个参考的角度去看待,适不适合自己衡量好就行。
这部分内容以后还会展开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