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不经意间点开了电影《阿Q正传》。感谢这偶然的机会,让我拥有了不同于曾经的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为了应试而获得的生硬的知识,而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明白鲁迅先生写这个故事所要呈现的东西吧!
何谓“阿Q精神”?其实就是故事中阿Q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一个欺软怕硬,自欺欺人,妄自菲薄的人。他常常在受到强势群体的欺压后自我安慰、自我暗示,以此来让自己忘却痛苦,或者把疼痛转化成快乐。他去欺负小尼姑也无非是想在弱势群体中找到存在感,以此来挽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故事的结尾处,鲁迅先生写到: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表明了现如今仍有大部分人存在这种病症。如以下三类人:
一、恃强凌弱者。
这类人敌不过比自己厉害的,就会专拿软柿子捏。比如:在工作中遭到领导或同事的打压却回家将所受的气撒在自己的家人身上,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的人;在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心里变得扭曲而报复社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幼小的孩子或虐待动物上的凶残的人。
这些人会在欺负弱者后得到一定的自我满足感,以此来弥补受挫后内心的空虚。长此以往,他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唾弃与鄙夷,甚至于法律的制裁。
二、仇富者。
在如今这个现实、唯物的社会中,这类人占大多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很多人喜欢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晒一些图片,新买的名牌包包、衣服、车子,或是一些豪华大餐等等。每每这个时刻,评论区就会炸裂,很多人会说这些人是在炫富。紧接着,污言秽语接踵而至。
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会想要时刻享受这种备受瞩目的感觉的人,但也并不排除有些人仅仅是想记录自己的生活而已,这只是他们的日常,并非想得到他人的艳羡。
绝非本意,为何会惨遭别人的恶言相向?兴许是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这类人会觉得别人炫耀自己的奢侈生活是为了毫不掩饰地鄙视穷人。我想说,并非所有的人都这样,不要只看到狭隘的一面。
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心就像失衡的秤杆一样,这样往往会得不偿失。为何不往积极的方面想?别人之所以能过上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或许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在种种失意中兜兜转转,始终朝着心之所向,不懈努力,最终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你又何尝不可以呢?
三、怨天尤人者。
“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我曾被身边的人这样形容过。以前我常常自怨自艾,恨天不公。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怪这怪那,找各种理由来推卸掉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相信会有很多的人跟曾经的我一样。
这类人他们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做事喜欢“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付出了一点就觉得很努力了,从而松懈。理所当然,这样得到的结果远远达不到自己最初所期待的那样。时常抱怨自己明明那么辛苦,为何会如此。
期待值满满却不愿付出需与其成正比的努力,还常气馁,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的确,如果你不改变这种想法,结果肯定会和你的梦想背道而驰。
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虽然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未来。要敢想敢做,摒弃自己的惰性。动起来,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会让你止步向前。
除以上所举,肯定还有常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自欺的人。更确切的说,这样的人在现在比比皆是,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所以,除了故事中的阿Q,冷漠的看客也跟阿Q是一类人吧!如此麻木、冷酷!切莫像阿Q一样,到最后都没有活明白。哀其可怜,却又怒其不争。可真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种依靠”精神胜利“而活的生存态度并非真正的乐观,而是一种逃避现实,掩耳盗铃的做法。遇事不要偏激,要学会自我消化,冷静地去分析,坦然面对。
把问题正面化,用积极的态度去化悲愤为力量,提升自己。先做到人格独立,金钱独立次之。如此一来,成功一定在不远的前方,曾经的奢望也终将变成现实。
不管是哪一类人,希望大家都能把“精神胜利”转变成真正的,实在的胜利。
(ps:我是新手,写的文章还不太成熟,希望大家能多多指点,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