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爱购物,常常被朋友贴上“败”的标签。然而,我这样一个没有副业,靠着基本工资度日的上班族,每月银行卡上可怜的数字何以谈的上“败”?“败”这个字眼儿,对我的消费水平来讲,有点太浮夸了。
我的确喜欢消费,但也有自己的消费准则。其一:不借记,我从不使用信用卡,车房也均没有贷款,我持着老套的经济理念,总觉得花着借来的钱会降低我的消费乐趣。准则二:不奢靡,坦诚来讲,爱马仕买一套买得起,但是买完了哭不起。三年的工资不吃不喝买套衣服穿一季,这种缺心眼的事儿我不会做。我的花销是建立在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基础上的。
而朋友口中我的那些“败”,也无非是因我比他人多置办了一些衣物,多贪吃了一些美食,对物质生活多了一点要求。可是衣食住不就是最基本,最细微的生活么?如果连这些我们都不去追求,何谈生活的质量呢。
钱这个东西,消费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放到银行里只是一个数字。试问一下,大家努力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还是为了看着银行账号上升的数字?就算你的理想是后者,可你是否想过,宏观经济要保持供需平衡,物质和货币是要同比增值的。你户头数字上升的同时,物价也在悄悄上调,有可能上调幅度比你储蓄额度更涨幅更大,那么你账户上数字上升额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十年前你有两块钱能买一个西瓜,你想吃,但是你告诉自己算了,别买了,让钱生钱,以后买更多西瓜。可是十年后,你有二十块钱还是只能买一个西瓜。你想吃一个西瓜,却等了十年,是不是太可悲了?呵呵,你知道,我要表达的根本不是西瓜。
最近网上流行转发这样一张附带文字的照片: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穿戴着一线最新款衣饰,却丝毫没有任何美感。配文写道:六十岁你能穿得起美衣的时候,青春已经不在了。
是啊,十年后的西瓜再甜也不是十年前你想吃的味道。
上面说的是花钱,下来咱们来说说赚钱,我因为会写字儿,常别人褒奖为“持有文学创作能力这种特长”的文艺青年。大学时候,因为论文获了奖,收到了不少学弟学妹甚至学哥学姐的付费约稿,可是论文这东西是要钻进去抠的,因为每个人的专业不同,论题研究项目不同,写一篇专业性强且有深度的论文怎么也要专研个把月。因此我从没接受过任何一个付费稿约。原因有二:一、我不想出卖我的思想,二、我更不想出卖我的时间。经济学里有个叫“机会成本”的理念,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在我的价值观里:那几百元的论文费根本买不起我的时间。时间这个东西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当然比钱重要的多。所以上班后,即使公务出行只报销火车票,我还是会自己补差价买机票。虽然多花了钱,但是我省下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多了这十几个小时,我能早点与家人见面,能参加朋友的接风宴请,能在回归工作岗位前多休息半天。也因为这种观念,我推辞过许多节假日教孩子写作的邀约。一来,我真的怕自己这两笔刷子误了人家子弟。二来,我觉得比吞噬金钱更可怕的是吞噬了我的精力。世界太美,我需要足够充裕的时间去欣赏身边的风景。
前几日,我曾经写过一篇杂文《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文中所持观点和本篇大相径庭,无非都是谈生活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不同,我不强求大家认同我,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几句评论而改变自己。只是,我见多了身边那些明明口袋里有能力买下喜爱的美衣,却站在橱窗前徘徊的姑娘。也见多了明明有着稳定收入,却为了多赚点卖白菜的钱去操着卖白粉的心搞起了副业的女性。我心疼并怜惜她们,我希望她们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希望她们能不被生活所累,活的轻松充盈。
三十岁,而立之年,我为那些懂得享受人生的姑娘点赞。也为那些努力拼搏女性呐喊。可是不管你选择了何种生活方式,无论你每天忙着花钱还是赚钱,都要记得,多点爱给自己。人生别活的太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