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火红的枫叶,明黄的菊花,已是深秋时节。
在容易勾起离愁的季节,女子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心上人。
秋意已深,一年近尾,心上人却在千里迢迢之外。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云流过,绵绵不断。
鸿飞过,声声不绝。
心上人的书信却没有随着飞云和归鸿一同到来。
我想起飞卿写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我想起易安写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想起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写下——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因为他也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所以,只有在一个看尽流云飞过的人,才会知道:一次次飞过的流云,一次次从耳边擦过的飞鸟啼鸣,不是偶然滋生的思念。是一日又一日,是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和落空,孤独与寂寞。
于是,她才会选择发问——何处寄书得。——她到底要到哪里,才能找到她心上的人写给她的信呢?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女子倚着窗,看窗外萧瑟。
她的泪水紧跟着滴落。
于是,她就着滴下的泪,研起了墨。
这里的细节拿捏是何其的恰到好处。
只有一个人悲伤到了他无法忍受的地步,眼泪才会不停涌出眼眶,你试图擦拭,却终究毫无作用。——于是,就有了这一句“泪弹不尽”。
而“研磨”,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这是女子苦苦等待书信而无讯的结果:“你不写信给我的话,我便写信给你。你不愿意来寻我,我便去找你。”
漫长的等待,如凌迟了思念。
写信是单方面的交流,不管对方收与不收,只要自己在写,就默认了对方在听。
女子就着她的泪水研磨,给心上人写一封关于思念的信
——即使她不知道心上人在哪,只知道他在千里之外。
——即使,这是一封根本寄不出的信。
但她还是写了。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女子的信一直写,写到了别离后自己感情深邃的地方,红色的信纸变成了无色。
“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一般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
感情难以控制。越是等待,越是失望,越是失望,更要等待。
正因如此,才有女子看尽飞云,等尽归鸿,等到泪弹不尽,却依旧固执临窗的画面。
同样的道理,越是思念,越是写信,也就越发思念。
如果一开始是“就泪研墨”,那么写信时候的泪水,将会更加的“泪弹不尽”。无尽的泪水打湿红色的信纸,信纸的红色褪去,成了无色
第二种:
和第一种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感情之深,泪水之多。
这一种观点认为,留下的泪水不再是清泪了,而是血泪。
真的有血泪吗?
——至少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是存在的。
太康文学的代表文人:陆机,就曾写过“抚膺涕泣,血泪彷徨”。
影视作品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出现过祝英台泣血含恨。
怨之深,爱之切。
血泪的出现为全诗增添一丝浪漫主义的缥缈轻纱。
第三种:
对“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理解为:情到深处,便全心全意投入文字构建的世界里,眼前也许正在流过画面,闪过人情旧事。
这时已是人与情、爱与信合二为一。
信纸的红色在这种境况下而不被注意,故“红笺为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