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培殷
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大批欠发达地区的的农民工涌入东部沿海城市。他们怀揣家人的期盼,远离家乡,奔赴陌生的城市。改革开放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众多农村低收入群众,进城务工改善生计。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见证,而农民工则是城市化进程的见证人。
我父母就是这浩浩荡荡民工潮中的一员。
七岁那年随父母去了苏州,本是上学的年纪,因父母担忧将我独自留在老家无人照料,于是决定延迟一年就读。
1998年夏天,我跟随父母搭乘开往苏州的火车。那个时候的购票系统没有现在这样方便,只能去车站现场排队购买,错过了这趟列车,可能要等到明天才能买上票。那天没有买到有座位的票,我们被迫挤在过道上,没有空调和座椅。车厢里面拥挤不堪,很多和我们一样没有座位的乘客靠在旁边。五六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了终点站苏州。
父母的工地是一处正在兴建的居民楼。居民楼前是京杭大运河,河边时常停靠着清理垃圾的船舶。总是喜欢去船上玩,上面有很多废旧的报纸,因为报纸上有吸引人的漫画。虽然还不识字,父母为了不让我落后于早已就学的同龄孩子,买了些本子让我照着他们写的字描摹。
每天早上在工棚里面醒来,发现父母早就去了工地,桌上是买好的早点。我吃完早点后,就蹦蹦跳跳地前往工地看父母工作。我母亲开吊栏,吊栏上面放置建筑材料。我父亲砌墙,是个泥瓦匠。工地还有其他的同乡,说同样的方言。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吃饭,食材简单都是家常菜。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电视上播放引进的美国电视剧《超人》,以及红遍大江南北的《新白娘子传奇》。
我和父母待到年底,便乘坐大巴回家乡了。回家乡之前,父母带我去服装店提前买好了过年穿的新衣。至今遗憾的是,没能和认识的本地小男孩道别,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年后便入学了,学费都是借亲戚的,因为家里刚完新房子,积蓄也剩下不多。父母后来还是回到苏州务工,我成了留守儿童。
再到后来父母组建了自己的一支建筑团队,里面都是老家的一些民工。父母的建筑团队越做越好,开始和当地的一些建筑工程负责人合作,从事市政建设,包括宾馆、道路、政府机构等。
2006年父亲买了第一辆车,所在的小区里面其他车俩寥寥无几,车位充足,可以随便停靠。那时候房价也只有两三千,只是没料到现在的房价涨得这么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商到处进行房屋建造,大量外地人的迁入,造成需求旺盛,房价上涨过快。
我一直和父母抱怨,为什么当初不买房,现在房价这么高,连首付都交不全,就算交了,还房贷都要还到老。
大学是在东北读的,毕业后又回到苏州。父母的建筑团队早就解散了,现在他们从事室内装修行业。操劳了大半辈子,都是给别人建房装修,什么时候有自己的安乐窝。父母解释说,没想过在苏州长期待着,晚年还是要回到家乡。
这边大部分本地人都是拆迁暴发户,安置房租给外地人,每月收收房租,就够吃喝了。而这些从外地过来打拼的外地人,辛勤劳动,却还是处于城市的边缘,找不到任何归属感。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推送,我所在的小区,有个陕西二十多岁小伙儿大白天喝了两箱啤酒,赤裸上身大声哭诉。后来旁边的住户报了警,警察过来安慰小伙儿。小伙儿独身一个,在苏州打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自工作上的压力和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的意志开始消沉,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宣泄内心的苦闷。
这座城市有很多成功者,也有很多失意者。正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勤劳务实的奉献,城市才发展迅速焕发生机。他们也许无法改变户籍上的住址以及身份证上的数字,却深深扎根于城市,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和发展。
忙忙碌碌的城市,车水马龙,步履焦急的行人,这是城市留下的印象。需要生存,所以到来。无法停驻,因此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