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经典、读源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1966年写的,50多年过去了,里面的很多观点依然清晰,毫不过时。另一位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在2016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出版50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他从德鲁克那里学到的十堂课,他写道——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管理者自我管理的书,那就是这一本,彼得·德鲁克的绝对经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柯林斯曾经采访过德鲁克,他在多个场合讲到过,德鲁克对他影响巨大。和柯林斯一样,我第一次读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是在30岁出头的时候,这本书深深改变了我对自我的认知。今天再次拿起这本书,发现书中的教导已经根植于我的大脑,成了我的行动准则。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给我深刻启发。比如,每个人都可以追问自己3个问题:1.不做当下这件事,会怎样?2.这件事,别人做,会不会更好?3.有哪些事情,就是交给别人做,也没什么意义?如果解答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大不一样。
这样一部经典,值得反复品读,很难用一篇文章表达所有。这里想重点谈谈3个改变我认知的启发。
一个人也是管理者
提到“管理”二字,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流程和控制,典型代表是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但这是工业文明早期对体力工作者的管理模式。在今天互联网、大数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者成为各种组织的主要成员,以矩阵式、网络状、扁平化、阿米巴模式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管理日趋流行,再对人谈“流程与控制”,效果并不理想。知识经济时代,越是去中心化的组织,越需要组织的每一个人都承担起责任,成为自己的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而不是简单执行上级命令的“雇员”。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并不以有无下属作为评价标准。对组织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德鲁克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协调,通过与别人沟通协作,使组织有效运转;二是决策,自己要作判断、作决定;三是为决策负责。现在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管理者(即知识工作者,下同)进行严密和细致地控制、督导,他们需要自己管自己。
当年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自我管理上。自己对自己负责,把时间、精力放在可以有积累效应的事情上,充分学习、思考、磨炼,关注自身成长。管理好自我,发展自我,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认知、一种态度。
管理者的有效性取决于贡献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有效,然而现实却有很多原因使他们的工作无效,比如:管理者的时间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管理者经常被迫忙于“日常运作”的琐事;一些考核评价指标往往关注容易定量统计的信息,排挤掉难以量化的目标,造成错误导向……
德鲁克指出,“要想提高管理者的成绩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即让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由于管理者的产出不是有形实物,他们的工作不能用数量或成本来衡量,而是看其工作结果。因此,管理者的有效性必须强调贡献,取决于管理者的成果是否能够被组织中的其他人以及组织有效利用。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事情做对,而是要做好该做的事情,并创造性地去做对的事情,产生可交付成果。每一篇文稿、每一个方案、每一场活动、每一项服务,都是管理者的交付成果,必须对他人有贡献、有价值。这意味着,管理者不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必须了解别人的需求,同时也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工作。
管理者不一定会成为领导者,但领导者必须是有效的管理者。不管有多大的能力,如果不能转化出组织的成果,不能成为对外界的贡献,那都是无效的。德鲁克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董事长,通常来讲他的时间应该主要分配在三个方面:制定工作规划、接待重要客户、参加社会活动,具体的工作是不需要董事长亲力亲为的。但是德鲁克做了一个调查,记录了一个董事长6个星期的工作内容,他发现,这个董事长根本没花什么时间在该花的地方,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处理订单、催货这些该下属干的活上。那他的学识、智力都没能转化成有效的贡献,这就是无效的管理。
显然,每个管理者都应该追求有效。如何具备有效管理的能力,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就是第三点启发——
人人都可以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指出,管理者的有效性跟智力、知识、性格都没有太大关联。在他45年的咨询生涯中,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即使一个管理者拥有很高的智力知识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是卓有成效的,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才华横溢的人往往极其无效”,不懂得要将才能转化为成果。
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经过训练,养成五个习惯:
一是要善于利用时间。
时间管理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无可替代,一去不返。作为管理者,如果做不到“认识你自己”,起码应该先做到“认识你的时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就是持之以恒地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看看自己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然后大刀阔斧地砍掉浪费时间的活动,并想方设法把碎片时间集中起来,形成整块时间有效利用。
有一类浪费时间的情况特别需要注意,就是由组织本身的管理缺陷引起,不停发生同样的“危机”,导致管理者光是忙于救火就已经焦头烂额。德鲁克说,如果一个工厂总是有高潮,看起来忙得不可开交,必定是管理不善的。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并且已经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
二是要做到要事优先。
即使解决了所有的时间浪费问题,一个管理者的时间仍然是相当有限的,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区分,做到要事第一。很多管理者都会说“轻重缓急”,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要事”往往有若干件,该如何决定处理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呢?德鲁克给出了两条建议:1. 不要为昨天的任务而忙碌。已经对未来没有价值的工作,就相当于经济学上说的“沉没成本”,应该果断舍弃,终止任务。2. 不能根据压力来决定优先次序。
压力最大、看上去十万火急的事情,不一定最重要;而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关于未来的战略思考、将决策落实为行动等,却并不显得很急迫。所谓的“缓一缓再说”,可能就是“永远不办”。艾森豪威尔曾说:“我把问题分成两类,重要的和紧急的。紧急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事情从来不紧急。”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并为之努力,即知即行。对于非重要的事务要敢于拒绝,必要时要授权他人,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要制定工作计划。
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德鲁克曾提出,管理就是制定目标,目标管理是一种战略性导向。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计划管理,而计划的实质是确定目标以及规定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见,管理者做好目标管理的前提就是做好计划管理,制定目标、分解任务、监督执行,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德鲁克讲到一种制定计划的法则叫“笨蛋法则”,提醒人们制定计划要越简单越好,越具有操作性越好,简单到连最笨的人都能领会和操作,那就是一个好的计划。很多时候,一个计划没法执行下去,都是因为制定计划的人太高估执行者的水平和行动力。同时,还要考虑所做计划是否便于衡量与检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往往把制定计划看作是一个展望未来、预测变化、动员团队的过程,综合思考、左右权衡。
四是要善于发挥长处。
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个人的特点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是优点,用在不相宜的地方就是缺点。好的用人决策,在于找到那些在某方面才能突出的人,并充分发挥他的这项才能,而不是总盯着他的短处。管理者的任务是帮助每个人充分发挥所长、取得个人成就,从而达成组织目标,而不是去改变别人、打造完人。德鲁克说,一个组织不可能依靠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而只能依靠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发挥自己的,别人的,上司的长处。“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协调下属,管理上司”。是的,管理上司,这个提法5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上司也有优点和缺点,作为下属不要一味抱怨上司做得不够的地方,而是要尽力协助上司发挥所长,充分利用上司的长处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发挥自己所长。不要勉强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天赋秉性,去做最让自己感兴趣、做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事,并以此为罗盘,指引自己的生活。
五是要善于执行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天天忙于做决策,而是只做少数重要的决策。而且对管理者来说,最费时的并不是决策本身,是决策的推行。如果一项决策不能落地,那就不是真正的决策,只能称其为良好的意愿。如果一个管理者天天只忙于做决策,却没有去执行决策,没有转化成有效的贡献,那恰恰是一个无效的管理者。
做决策就像是动一次手术,是对一个系统的干预,伴随着巨大风险。外科医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给病人开刀的,有时候,保持现状才是一个好的决策。但一旦确有必要做决策,就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并且做得彻底。有效决策往往需要在多个相互冲突的备选方案中做出判断,充分考虑反面意见,找出事实真相和最根本逻辑,切不可盲目折中,或者做一半留一半。
半个多世纪以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经久不衰,书中很多理念已经成为管理常识,以至于我们“日用而不知”。但是,德鲁克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些“干货”知识,德鲁克的智慧都来自实践,他本人也是学以致用的典范。他通过咨询工作来思考,通过讲课来整合,通过出书来产品化自己的思想。所以,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记住一些有用的结论只是最初级的,更重要的是学习德鲁克的思考方式,学习他以超越时代的视角对社会趋势作出敏锐的判断。就像德鲁克在书里说的,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变化。一个人能够真正管理他人,这种说法远远没有被充分证明过,但是一个人总是能够管理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