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华杉讲透】:“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欢某人,也能真心地厌恶某人,或者说,不怕得罪人。好恶之心,人人都有。但若先有了私心,好恶便不得其正。因为有了私心就会有所谋求,或有所顾虑。喜欢的,不敢表白;厌恶的,假装附和。所以说,仁者必有勇。”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谋求顾忌,那就累了。无欲则刚,无求则乐,少一分私心,多一分自由快乐。仁德之人,对于喜欢的,必会发扬光大,光明正大地喜欢;对于厌恶的,必是希望人人厌弃,要拿麦克风表达自己的厌恶。所以说仁者必有勇。心中有了仁,有了价值观,就对世界有了要求,也有了勇气。”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中的解读非常详尽,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启发。
首先,我坚定了自己的价值观,虽然这是一条目前看上去并不好走、也不流行甚至在人群中极少能看到同行人的路,但它是正道。
其次,我从解读中明白了心累的原因,也看到了如何让自己更快乐。其实也就是,管好自己,减少欲望、减少私心就能增加快乐,快乐就这么简单。这里其实能够感受到,快乐并不是多做些什么,而是要减少,减少那些人欲的部分。
对照解读,我看到自己目前做的不足的地方是:不敢光明正大地表达自己。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内在价值观还在学习构建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发扬光大,什么又应该舍弃。这也让我体会到,这是一个不断增加勇气的过程。勇气来自对世界有合乎道德和规律的认识,也就是在「格物致知」中习得的,也是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诚意正心」修炼来的。
这里也给我了一点提醒是:在生活中,对于厌恶的事情和讨厌的人,要勇敢地表达并远离,而不是和稀泥。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能把自己的好恶说出来,也是正心,好恶得其正。如果看到坏人坏事,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甚至假意附和,做好好先生,这就是孔子说的‘德之贼’。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最最痛恨的人——乡愿。乡愿,就是好好先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跟谁都亲热,都能说到一块儿,跟谁都立场观点一致。但是,人们的立场观点总是不一致的,如果他跟谁都一致,那他一定是两面三刀,欺骗了其中一些人,或者欺骗了所有人。一个正常人,他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主张,顺着自己的心意,找到自己的同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如果一个人,他对谁都附和,对谁都取悦,跟谁都一致,那他肯定有所图。他图什么呢?无非是欺世盗名谋利。”
这里让我看到,把自己的好恶真实地说出来也是一种「正心」的修炼。
我在想为什么不敢真实地说真话?一是照顾情绪;二是不关自己的事的时候,说太多反而是一种打扰和越界;三是真话与现实情况违背的时候,说真话会得罪人,甚至还会惹祸上身。四是,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关于说真话,我感受到,首先在正常的沟通表达中要说真话;其次在他人询问意见的时候也要真实地表达;最后,当在集体中看到不对的事情的时候,要敢于站出来表达出来。
这里我看到,在说真话的过程中,最大的人欲是:自保,保护自己。到底在保护自己什么呢?保护自己的利益,可能得罪某些人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算发现问题也不真实的表达;其次,这不符合这个社会的“潜规则”,要照顾他人的情绪,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听得进去真话的肚量。很有可能表面上表示愿意听真话,背后就使小动作。这在自己不能够完全保护自己的状态下,真话是需要保留的。
如果暂时做不到说真话,那要做到的是:不要附和站队,而是保持沉默。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一个人,他应该立场坚定,形象鲜明,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始终不变。这样,与我志同道合者,我们一起来;与我道不同者,我们敬而远之,这才叫个人。见谁都想取悦,或者色厉内荏,有利必趋,有害必避,只要有利益他就能妥协,那就是小偷,是骗子。孔子说,德之贼也,那就是贼。”
这里让我清晰地看到,说真话、真实地做自己可能会得罪人,但这样做最大的价值是,首先自己坦坦荡荡做人,自己问心无愧;其次,总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得罪的人其实也是“道不同的人”,这是非常有效的筛选机制。不要害怕志同道合的人很少,每个人都像金子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