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个有关教育目的直播。瞬间对“教育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也对教育目的有了新的认知。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而教学目的并不等同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求,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教学中,在训练一个儿童的思维活动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一呆滞的思想,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不具有普世性的知识。充斥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没有用处,而且最大的害处是具有腐蚀性,进而这种腐蚀性发展成为劣根性。知识的利用,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的通过被动进行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这样。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于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作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单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就能传授的。
看到这些文字,想起师范时老师给我们讲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就注定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而这些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渗透,这和考试有关系,但并不是唯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