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为认知的局限性。
什么是认知?也是认识。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什么心理活动?即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也就是经常说的知、情、意。我们重点呢聊一聊认知。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识等几个心理过程,举个例子吧。
春暖花开,大家已经都看到了外面漂亮地樱花了吧。谁能说一说樱花的颜色?好的!这位同学。有红色的,粉色的,还有白色的,对对对。大家可曾考虑过颜色有哪一些?来,这位同学说一下,对,咱们最常见的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好,咱们先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看见的颜色。知道颜色是如何产生的吗?具体的说,颜色是适宜的光波在我们的视觉中枢产生的。适宜的光波是多少呢?就是波长在380纳米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光波。短的紫外线和长的红外线我们看不到。这是我们对颜色感觉的局限性。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颜色就是对光波的反射,颜色呢分为两类,一种是彩色的,一种是非彩色。我们就用彩虹来说说彩色的,我们平常说的红橙黄绿青蓝紫,是指雨后彩虹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主要取决于光的波长。红色光波最长,以此类推。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最纯的颜色,饱和度是百分之百,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都是通过这种颜色混合来的,在颜色混合的过程中会产生灰,因而都不是纯净的颜色。灰色是非彩色的颜色。现在你再想一想,你看到的红色的花是红色的吗?叶子是绿色的吗?红花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它只是反射了太阳的最长的波长,在我们的视觉中枢产生了红色。再者,你看到的红色和别人看到的红色是一样的吗?大家都听说过色盲。在色盲的眼中,特别是红绿色盲,红色的樱花还是红色的吗?大家想一想。其实在红绿色盲的人眼中,红色和绿色都是灰色。色盲的人和咱们对红花的称呼是一样的,但他不知道别人看到的和他看到的红色并不一样,也就是说你眼中的世界,和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咱们再说一说味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昨天我们在家里一起吃饭,辣椒炒肉,大家都吃过吧?三姨夫说哦,辣椒太辣了,辣的不敢吃,所以把这盘辣椒移到了四姨的面前,四姨不但用煎饼卷满满的辣椒,还说这有什么辣的,不辣呀,对呀,辣椒的辣度肯定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不同的人体会到了不同的味道呢?每个人的味觉阈值是不一样的。
以上是我们从看、嗅两个方面来认识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客观物体的认识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是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物体的知觉。知觉分空间、时间、移动、错觉四种。
空间知觉是最常见的知觉,就是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的特性的知觉。大家一定学过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呢,就是这一座庐山,但是从上、下、左、右、前、后、中间不同的面就会看到不同的庐山。这就是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所在。
大家一定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吧? 说的是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 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 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也就是认知空间局限性具体体现。 其实,我们每个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盲人。
还有我们经常说的井底之蛙,一只青蛙生长的井底,当小鸟告诉它外面的天空很大的时候,他说不可能,我的天空就如井口这样大,当一只海龟告诉它有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用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时,他也表示非常的不理解。也是空间知觉的局限性。
时间知觉的局限性有哪些呢?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有一种菌早晨萌发,傍晚它就枯萎了,他不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蟪蛄不知春秋,这种知了在夏初出现夏末就凋亡了,他不知道一年中还有四季,冰虫不可夏语,不可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来谈论冬天的冰,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你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和你在车站等一个人的时候,同样的一个小时,你会觉得哪个时间长哪个时间短,不言而喻,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
刻舟求剑的 故事大家听说过吧?一个人在船上,佩戴的宝剑突然掉到河里,旁边的人告诉他赶紧跳下去捞,但是他却不慌不忙地在刚才剑掉下去地方做了一个记号。告诉别人说,等船靠岸后,我再从这儿跳下去把剑捞上来。这也是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大家还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一个人在地里锄禾,突然一只兔子窜出来一头撞到在一棵树上。兔子撞死了。他白白的捡到白兔,从此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人也是犯了一个机械思维的错误,也是自我认识的局限性。
运动知觉的局限, 有一首歌,叫月亮走我也走?是月亮走还是你走呢?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月亮从云彩里钻出来了?到底是月亮还是云彩钻?
知觉错觉,如下图? 错觉是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
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自身的经验和见识都有很大不足。我们经常遇到的认知缺陷:第一,直觉思维;第二,以自我为中心;第三,机械思维。心理咨询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这三个认知陷阱,时刻提醒自己去觉察,避免犯不该犯的错误。
一、直觉思维:举个例子说哈,前几天我不下心摔了一跤,下巴磕破了,怕影响美观,戴了口罩,结果每个遇到我的人都问,感冒了?似乎只有感冒才能戴口罩。典型的直觉思维。还有这几天感冒了,大家都关心说,多穿衣服,一定是受凉了。其实我知道是前几天竞聘太紧张,免疫力下降有关。跟穿衣服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二、以自我为中心: 在澳大利亚世界地图中,中国在哪里?在中国世界地图中,澳大利亚在哪里?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印的世界地图。 我们都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看世界、看事物。我们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一客观现实,为什么有人无比自豪,而有人却总充满对西方国家的羡慕? 自我中心思维是由大脑发展不完善造成的。著名的三山实验说明4-7岁的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随着长大成人,自我为中心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很难做到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他人的观点,却很习惯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乔·哈里窗理论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盲区,要承认自己有盲区存在,至少做到心不盲。当心不盲时,我们就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勇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走出自己的盲区。 对此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反之,心理不健康的人无自知之明。
三、机械思维:一条路走到黑,他们就是秉承了机械思维,对一些“应该”之外的事件缺乏预期,或者在意外出现之后,想不明白为什么。 凡事绝对化,非黑即白。我们知道交通规则,应该人人遵守。但是你如果看到绿灯就过马路,还是极有可能发生事故,因为别人可能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我们在自己遵守的同时,必须多个心眼,看看有没有不按常理出牌的。
知道了认知的三个缺陷,我们谈谈认知的四个层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傻子阶段,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自知阶段 ,知道自己知道是觉察阶段 ,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习惯阶段。 每个人心理成长的轨迹都是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无知的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如井底的青蛙;当青蛙跳出来,知道外面的天空是如此的大,这时候他到了自知的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停地学习,就会知道自己知道,这就是一个觉察的阶段;等慢慢知道形成习惯以后,就不知道自己知道了,这就是成长,我们医生的成长往往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刚刚毕业时,觉得自己毕业了,学习了8年的 知识,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往往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呢?理论和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当碰了跟头以后,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自知的阶段。通过学习,慢慢知道自己知道,愈是知道愈能察觉,慢慢就形成习惯。所谓的成长始于无知,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
知道了认知的四个层次,我们如何时时保持清醒状态下的觉察,也就是时时有这种意识。 大家看看自己的手,说说你看见什么?好,同样一双手,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内容。 看到一双手,我们护士首先关注的是,血管真好,穿刺肯定一针见血;钢琴家首先想到的是,好修长,很适合弹琴;家庭主妇会想到,皮白肉嫩,肯定不干家务活;营养学家会想到,有点消瘦,营养缺乏。看到同一双手,见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病房中看到烫伤的患儿,我们会见到粗心的父母;混乱的家庭;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看到很多癌症患者,见到性格的内向;脾气的暴躁;心态的别扭。《坛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能见到“风动”,已经超越了“幡动”之所“看”;能见到“心动”,则超越了“风动”之所“见”。同样是“看”这一过程,所“见”到的“见地”却相差悬殊。看到幡动,这是表象,王弼的《明象》论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即察言——观象——会意,意是本质,象是意的表象,言是象的表象,由表及里的抓住核心的意。 我们听患者说话,不仅仅要察言,还要观象,重点是要会意。我们用眼睛看他的行为,用耳朵听他的言语,用心去领会他的真实想法,也就是他内心的欲望。对,我们无论在工作生活中都要学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论对方说的话是否“有心”,都要做一个“有意”的人,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情感,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和需求。看是感觉,见是意识。同样的看,有不一样的见。看到了同样的事情,见地不一样。不同的认知有不同的见地。其实,看与见在理论层面有如下四种观点: 首先,宗教的角度来说,“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心中有佛,眼中看到的就是佛,心中有魔,眼中看到的就是魔。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哲学的角度来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你在这儿坐着,你知道你孩子,你老公现在在做什么吗?也许孩子在疯狂地玩手机,老公在疯狂地打游戏,但是你不知道,你不会痛苦。当你知道了,你会很痛苦! 再者,科学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是科学研究的证明。墨菲定理,大家都知道,你越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这种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还有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最后,文学的角度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的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
通过察言——观象——会意,察觉求助者内心的需要,这是我们心理咨询的根。即马斯洛的需要5层次。只要找到需要这个根,问题基本能解决。现代心理学从因果论来解决问题,我们要找到需要的原因,解决了原因,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目的论直接满足求助者的需要。需要满足了,问题就解决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五个层次看,即生理的、安全的、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当然,在关注求助者的需求时,首先要关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一定会问,人还有区别吗?对,我们首先区别当下的人是死人还是活人,是正常的活人,还是异常的活人,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还是心里不健康的正常人。我们如何区别是死人还是活人,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判断当下的人在不在状态,有眼神的交流与互动,就是活的人,没有眼神交流就是死的人;还有就是是否有情态,也就是感情状态,是否有情感在交流。举例如下: 热恋中的情侣,无需语言,眼神默默含情,双方心有灵犀。都是活的人。 领导在台上讲话,下面是连看也不看的玩手机的死的听众。 老师在讲课,下面是在看小说或走神的死的学生。 夫妻双方在交流时,经常你说你的,我想我的,总有一个是死的人。 别人说的事情你不感兴趣时,你会自动的装死。 再来说说正常人与异常人的区别,心理学基础中讲到的区别主要有3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致的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异常的人有主客观不一致,内在协调性差,人格不稳定。如下:幻听,幻视,幻触,思维不连贯,被害妄想等等,都是异常的人,这是精神科医生负责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 正常的人中我们又分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当然,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也是相互转换的,健康的人有心理不健康的时候,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有心理健康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正常人群中心里不健康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有这种认知的能力,知道我们要帮助的是哪些人!
通过对认知局限性的认识,保持生活中觉察,不断学习,学会察言_表象_会意,发现求助者内心的欲望,做一个助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