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还没开学前,看到了转载很多的北大女生所写的求职文章,很有感慨,认为写出了大学生求职的不易与辛酸,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支持”的一方;可这两天刚开学,就看到很多大V号,或站在职场老人的角度直接指责,或站在他们认为“公正”的角度上两边评判,大致意思都是认为那篇文章有不妥的地方。
《北大女生一个月就辞职:姑娘,在职场别给自己加那么多内心戏》,这是我今天看到的一篇朋友圈中很多长辈进行转载的文章,转载时有带几句文章中的话表示赞同的,也有说希望大学生能踏实学习的,但几乎没有同学去转载,这就是立场不同了。
这篇批判文开头便用“蜜汁自信”和“自寻烦恼”直接指出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随后对原文进行一一分析,表述自己的看法以及批判的原因,在此亦想一一反驳。
02.
批判文开头便批判了北大女生离职前的一系列做法,并反问“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
读过原文的人都知道,北大女生很喜欢互联网公司,也喜欢在腾讯工作的氛围和感觉,即将离职,拍照告别这个相处许久的地方难道不是正常的做法吗?甚至可能平时忙碌根本没有心情和时间看一看这个工作的环境,现在终于可以安静的欣赏告别,这都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与做法,即便是一个普通大众,不管是去旅游还是在某地呆了一段时间,离别时拍几张照片留念,发朋友圈也好,自己留着欣赏也好,只是人之常情,并不是所谓的“作”。
批判文提到“不愿意留下来,那您是来干嘛的?难不成公司还有义务给你男友解决深圳工作问题?”
这方面也是我最欣赏北大女生的原因之一,这确实是她做的选择,因为这是她的道德要求。作为一个刚刚本科毕业,研究生入学的大学生,我想说一下这其中的三种情况,按时间顺序来说:
一、在大学,大三暑假时是保研的时点,各种夏令营也在这个时候展开,可出国的同学申请季和结果却是在大四上学期,因此,出现了有部分成绩好的同学站了保研的指标,拿到了本校保研资格或者外校夏令营优秀营员,可大四上学期一旦拿到自己心仪的国外大学offer,就放弃了这些资格,坑了一名之差没保研的同学,坑了夏令营被自己比下去的同学,也坑了下届想申请同样夏令营的学弟学妹,这样不道德,被老师指责,被同学厌恶,很多学校也陆续采取政策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可确实发生过,因为有多少人能义无反顾不留后路的拼下去,我们可以站在道德上指责,但也请想想,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是否会一巴掌打醒指责他还是反而会劝说他这样做,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要这样去要求;
二、每年12月底,大四上学期快结束,是考研的时点,很多人去考,但是考上自己心仪学校的能有多少,尤其考研笔试结果是2月份出,再进行复试,完全定下来差不多就3月底了,也部分同学担心自己没考好,失学又失业,而正好寒假时一些公司进行补招补录,便去投简历,面试笔试,如果能拿到offer,考研复试时也能更从容,毕竟不会失业了,如果通过了复试,不会失学了,拿到的offfer就只能毁约了,当然这也不道德,但是想想如果你的孩子,失学又失业,在家啃老,关着门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准备着考研,你不心疼吗?很多时候能站在道德高度去指责,只是因为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三、最后这点就是北大女生所提到的,她可以说出假话,拿到腾讯的offer,然后在秋招里更从容更镇定,心理压力更小的情况下,参与招聘,可是她没有,人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而且她这样做确实可以说只是做到应该做到的,可是就像另一篇文章提到的“每年高考全国985高校的招生人数不会少于15万,211高校的招生人数不会少于45万”的数据一样,在这种求职浪潮下做到诚实的回答,我认为是不容易的。
请问这些现状都知道吗?
批判文中提到“作为全宇宙最优秀的情侣”。
这话真的过于嘲讽了,人都是自私的,女生愿意为了情侣放弃自己心仪的工作真的不容易,是,可以不放弃,可以分手,可以单身万岁,可是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我个人看到的大学中,一方面,速食爱情很多,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不孤独而恋爱,为了想有个女朋友而恋爱,这种情况真的比比皆是,大一刚开学时,我们专业有一则笑谈,是一个男生在两周内给女生宿舍一个寝室4个人全表白了一遍,表白被拒换人,表白被拒换人,到大学以后才会感慨初高中时代能默默喜欢一个人许久的美好,所以,能在大学有一个相处许久,三观相符的男女朋友,坚持的毕业真的不容易;
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毕分族,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是一个省的太正常不过,而毕业时两个人都想回家乡但不是一个地方的、一个人想回家一个想去大城市、甚至不被一方父母认可,都是分手的理由,而克服这些障碍,选择继续在一起的,也真是缘分,甚至原文中北大女生还提到父母已经知道并关心去向问题,那为对方着想做出让步,就是对自己的感情负责。
确实有崇尚“单身万岁”,支持分手的,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人家已经找到了真爱,现在要求为了客观因素分手,分手之后呢,可以单身一辈子吗,迟早被父母催,被亲戚催,被同学朋友催,催下来的结果还能找到一个学历相符三观相符的人吗?确实现在很多人提倡单身一辈子,可真的能在这种催婚相亲下坚持下来的能有几个,做到了感觉做对了再来指责别人吧。
批判文中提到“她的蜜汁自信就遭遇到了重重的打击”,“对她北大研究生的头衔真的是中侮辱呢!”
自信而不自傲,难道不是应该具有的品质吗?高考时过五关斩六将考取北大经济学,四年的时间学习实习,能继续留在北大读研,只能说明她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能进入清北的学生谁又不是当时的尖子生呢,去年有篇《在清华当学渣是什么体验?》文章也火,原因就在于竞争太激烈,承受压力巨大,所以不自信难道要自卑吗?
人批判前都先换位思考,一直很优秀的人,和可能高考不如自己,本科不如自己,研究生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竞争,最后一起工作,肯定是有心理落差的,会感觉自己退步,感觉自己这几年白过了,而且一直以来自己喜欢的都是互联网企业,被环境压迫所做出转变真的很痛苦。
批判文中提到“几十分简历就有十几家面试通知”
这确实是事实啊,北大女生也正是知道这个事实才会海投简历,不止是简单的投简历,各种跑招聘会,根据不一样的公司,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准备不一样的笔试面试,而且手里没有一个offer,那真的是一种折磨,现在不管是不是清北的毕业生,不管是不是985211大学的毕业生,不都是如此吗,甚至这是求职,而更早开始的是实习,实习时就已经经历了海投简历,面试,现在一线城市大企业的实习已经规范化到比一些公司的招聘都要严格和繁琐,而这样的繁琐下,最后还不知道能否真正学到东西。
而且这种语气与批判,真的只会让人感觉你是幸灾乐祸的看戏吗?
批判文中提到“过气网红”,“我本来就应该在互联网发光发热”,“杭州真不需要你如此廉价的爱好”
其实,真的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内心就是如此嘲讽与批判,北大女生研究生毕业应该也就是24岁左右,刚刚离开校园,步入职场,一篇描述自己求职经历,内心想法的文章就如此被批判?批判的言语还如此刻薄,难道这就是职场老人的建议和态度?而且每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要么痛苦的接受并改变心态,要么选择离开,北大女生选择回到互联网行业不是正常的吗,本来就是违背自己意愿的选择,在还有机会时去改变,不就是应该去努力改变吗?
批判文最后提到“请起码不要敷衍工作”,“不要加太多的大咖内心戏”,“除非你已经站在舞台中心”
北大女生既然能够顺利离职,肯定至少工作是没有出问题,公司才放她走,并且她肯定也付出的有代价,毕竟已经签约培训;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内心戏”这样的形容,每个人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反思自己的所做所为,难道不是正常的吗?毫无思考,只知道工作的那大概是机器人,而且真的没有方向没有思考的人怎么一步步往上走,踏实做事是好事,可只知道做事估计即便是领导也不一定全部欣赏吧,而且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不是别人的配角。
最后,批判文中所提到的“钝感力”,“职场内心戏”,“活在当下”,只能说等我们拿到offer,再来看这种鸡汤吧。
03.
今年是司法考试最后一年,今天也是考试的最后一天,此刻应该也已经考完了。就像今年注册会计师报名突破百万一样,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职场人士前赴后继报名去考试去做分母,就是因为现在求职竞争过于激烈,大家只想多一些别人没有的,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考试很无聊,也很艰难,大概没有谁喜欢这样去折腾自己,还总有人去批判考那么多证书还什么都不会,可没有证书,没有竞争力,那就连让你知道我什么都不会的机会都没有。
前一段有一则新闻中提到杭州一女生,父母用卖掉唯一住房的200万供其在澳大利亚读书,回来后起薪2000,由此可见留学生就业的不容易,试想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自己读书,甚至房子放着升值的钱都比自己工作一辈子工资高,这样女生心里会好受吗?
国内高校大学生也是如此,本来作为父母的骄傲考取一所优秀的大学,苦读四年,本科毕业就有可能失学又失业,在家再苦读一年准备二战,已经是成年人还吃住父母的,心里好受吗?心里压力能不大吗?而且即便就业,很大可能就业方向和自己专业方向不一致,更何况不一定体面稳定,不一定高职高薪,谁不想继续成为父母的骄傲呢?
从学校学历背景,在校经历实习过程,以及公众号成果来看,这个北大女生已经是高校大学生中及有竞争能力的一员了,通过原文的描写,也能感受到求职过程中的煎熬与痛苦,由此可见更普通的大学生求职时只会更加不易,而且很感谢她可以详细的描绘出这个经历,写出了部分大学生的心声。
其实,本以为通过这篇文章,大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但不知是故意蹭热点,还是真的为人如此刻薄,结果看到了许多嘲讽与批判,想请问如果是自己家孩子如此辛苦找工作,你又会如何去评价?
再换位思考,也做不到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