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某個年紀,總會常常回憶,那些曾经的人。
大二写过一篇《知交半零落》的文章,那是在四川调研时生出的一些感悟。而今,里面过去,这种感悟更深几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正如辛棄疾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知愁,朴树的这种歌,也是如此,尽管每个年龄听,都会产生共鸣,但是这种共鸣,只有随着年岁渐长,才越是有种浓浓的化不开的黯然。
“哀莫哀兮生别离”,这是某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再见二字,多么简单,但我们总是没办法把它做得完美,所以每每回首,才会显得悲怆而不自知。
国庆节,见了两个大学期间的好友。这是毕业后的第一再聚,席间说起了我当初离开的事,还有些责备我没有正式向他们道别。
毕业那年,原本已经下定决心就在读书的城市打拼。工作早在毕业前的几个月便找好,为了更好的融入公司,索性直接住在了公司。
由此便和同宿舍的人分开了。只是偶尔有聚餐,会回到学校。每每相聚,总是喝得不醉不归。酒醉以后,便只能回学校住。将近半年的时间,我用这种方式维系着和宿舍的那些人的感情。
虽然嘴上没说,但我们心里都无比的清楚,随着毕业的来临,离大家分别的日子便不远了。所以,越是接近七月的聚餐,越是煽情。
因为我选择留在北京,所以我们约定即使毕业,每隔一段时间,还是要出来相聚一次。所以那些所谓的送别,其实也都是我们这些还在北京的人送他们罢了。
在送走了大部分的人之后,突然收到公司破产的消息。而我也在实习期间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因此突然决定离京。
在作出决定的第二天,我就走了。只告知了那个最愿意倾听我说话的人。就这样,和这些人从此分别了。离开时,因为想着要去实现一个徒步的梦想,并未感到多悲伤。
而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的情感,便是这样的吧。说再见会让人感到悲伤,不是因为老友不再,而是从此以后,再漫长的路,都只能自己走了,
分别总在不经意之间。
这段时日,不断回忆这一路走来的点滴。惊异的发现,分别充斥着我们的青春。
我一直都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少有人能让我把他归为自己的朋友一类。在我心中,朋友是一个至神圣的词,一般我不愿意承认,而一旦承认,便是一个永恒的烙印。
时至今日,对于那个曾经花好几个小时给我带一份手抓饼的女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句感谢。关于这个故事,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
高考之后,和她还是有着一些联系的,即使是在不同的城市上大学。大二的去了趟成都,她是四川的。跟她说了要去成都之后,她还特地到成都接待了我。
两年没见的她,依然是那个容易笑出声的样子,和她的两个姐妹吃了顿火锅,看了场电影《栀子花开》。
然后便各自归去。当是并为想得太多,只觉得即使在不同的城市,现在的交通方便,日后自然是有相聚的日子。
却不曾想,这一次得见面,竟成了我和她最后的告别。甚至,我在临走时,都未曾认真的说出再见两个字,而是我走了。
如今和她早已断了联系,我们把对方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删了,就像对方不曾存在过一般。
周华健有首歌里面唱道,我们在同一个城市,每天和陌生人擦肩,却从来不曾见面(大意是这样)
想来,无论曾经多么要好的朋友,多么深的感情,可是分别之后,就淡了。我们就这样躺在对方几百个人的朋友圈里,靠着看对方的朋友圈状态维系曾经的感情。
并不是说我们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有多脆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有常在一起磨合才会更深刻,无论现在的技术多发达,交通多便利,分别了,便有了距离,便有了疏离,这是从古至今没有改变的事情。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再见中有不断遇见。分别可以不伤神,不必体面,但是不可以不郑重。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