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我终于有时间再和同学们一起共享二十四节气了,今天我们一起行走在寒露之中,从读到绘。
一滴寒露送秋凉,一声关切暖心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也难抵时间的变迁。第十七个节气一一"寒露"来了。
《是日诗》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寒露,标志天地从温凉转向寒冷。“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草尖上凝结的露珠,散发着寒气,串串滚落,沾湿行人单薄的衣衫。
寒露时间在十月的七到九日之间。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与白露相比寒露时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会凝结成霜了。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气温下降速度极快。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大地一片深秋景象。
中国传统降寒露的15天分为三侯:“一侯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
至此,我让学生说说秋天到,雁群又何活动,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然后我再出示课件:一侯鸿雁来宾,进入寒露的前五天。但见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南迁,它们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成为天空,这一张大纸上一抹靓丽的工笔淡彩。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地休息空隙,以节省自己的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前面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队伍。从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要想走的远,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走近"二候"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哦!一候五天之后,天气进入深秋,寒气开始逼人,雀鸟们都躲藏起来,而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机颜色与雀鸟相似,所以古人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三侯菊有黄华,说的是寒露将要谢幕时,漫山遍野的菊花,仿佛约好似的,一夜之间凌寒怒放,给肃杀凄凉的深秋涂抹上了一丝勃然生机。说到菊花我们一起回顾了晨诵课上学到的有关菊花的诗词:"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欣赏菊花的图片,花型更是千姿百态。针松型、彩球型、翎羽型、平带型……像珠帘、似发丝、如蟹爪…颜色像火,似雪,如霞。孩子们的小脑瓜里承载的东西真多呀。然后我又给学生拓展了《白衣送酒》的故事: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资料《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http://m.unjs.com)。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深秋的代表植物还有枫树,火红的枫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是生命之火的燃烧。
枫林尽然暖阳色。寒露前后,宜人的气候十分适合登香山,赏红叶。叶子像是喝了醇厚的美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如天边红霞缭绕群山。鲜活饱满的色彩,给这个逐渐萧条的季节平添了许多生机。
深秋斗蛐蛐儿
京城秋意浓,正是老北京人逗蛐蛐儿的高潮。古语有云:“促织鸣,懒妇惊",促织就是蛐蛐,蛐蛐儿叫意味着秋至,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啦。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发现满山满坡挂满了火红的柿子,圆润盈实,透着一种喜气,人们称之为"吊红”。刚才下来的柿子味道涩涩的,乡村的人们会把它放在米糠筐里。姜涩味去掉,再挑到集资上去卖。这样的柿子剥皮吃,才味道甜美,滋润可口。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仿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寒露的物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好的画面惊艳了时光。穿越课程实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