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感受很重要
我在思考,为什么我是一个不容易获得快乐的人。朋友说,我们认识九年了,只在去年一次微信视频里,见过我流眼泪。那是冬天,我一个人在瑞典度过漫长的冬季,记得当时有很多作业要做,加上当时刚刚意识到从小到大父母与我的相处模式对我深深的伤害。那天我又委屈又难过,在视频里,对着我认识九年的好友,少见的放下内心重重防备,哭得很崩溃。除开那次,我好像一直很冷静,发生天大的事都能第一时间镇定下来去想解决办法。在人际关系里,也总是把每个人都照顾的很好,有我在的团队,很少出现巨大的矛盾,甚至大多情况是完全不会出现矛盾。平时与人相处,似乎我的灵魂抽离与身体之外,冷眼旁观着在场的每个人,包括自己。他告诉我,现在你应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飞快地计算着怎样才是当前局面的最优解,而我的身体只需按他的指令去执行。然后每次社交结束,我只觉得疲惫不堪,无法获得愉悦的感受。是的,他计算了每个人需要什么样的反馈,唯独没有将我考虑在内,因为我是那个需要去执行反馈的角色,或者你可以理解为“工具”。正因为有了这个工具,团队才能变得无比融洽。
可我必须要做这个工具吗?不做会怎么样?——或许生活中会多出许多未曾被扼杀于无形的矛盾,这些矛盾会让我很难受。
那如果不再去关注这些矛盾,只是稍微比当下更“自私”一点,从而让自己快乐一些,可以吗?——可以,但对我来说,很难做到。它与我一以贯之的行事风格不符,适应矛盾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那不妨做一次权衡:
A 继续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将不会面对更多的矛盾,但忽略自我,永远做一个不该拥有个人情感的工具。
B 考虑自己的感受,当矛盾出现时,想办法去面对它,与它和解。
——我想选择B,想真正拥有做一个“人”的真实的感受。对于可能出现的矛盾,我们每次尝试与它和解都可视作一次练习,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长远来看,这就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了。另外,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我练就了强大的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我完全可以继续使用它,适当的关心他人。只不过每次察觉之后,我要有意识的做出选择:现在对方需要我提供某种反馈,我是否要提供给他?在一次次选择中,我得渐渐明确这个边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我该拒绝给予对方反馈。其实现在我也是有一个边界的,不过这个边界太低了,低到让我自己难受了,我要把它提高一点才行。
在关注自己内心想法上,infp人格做的很好,我可以多与他们交流,模仿他们的做法。至于小蝴蝶的短板,拖延症,无计划,我并没有这些。
2. 接地气
上次说要关注现实生活的感受,学着享受生活,活在当下。这一周我已经在执行了,效果还不错。我的房间变得更整洁,也更频繁的认真对待每一餐。虽然到昨天,周五下午,又陷入了孤独迷茫的emo里,好在一个朋友来到我的城市,我们见面聊天,进行了一些很走心的交流,他的陪伴治愈了我。感谢刚到瑞典时遇到的这些人。
3. e化
以前在国内,甚至是来瑞典的第一年,我其实是那种很宅的人,可以网上冲浪好几天,不想和人说话。但是现在,如果我连续两天没有任何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好像真的会很emo。思考了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a 在国内不管怎么避免社交,也是免不了每天都要接受很多信息的。何况我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处机会,因此当时我是非常渴望真正独处的。而现在,我的独处能量已经爆满了,如果我愿意,真的可以一直一直不去跟任何人交流,就到会让我失去语言功能。
b 我的爷爷和爸爸,是那种可以连续好几个月不出门的人,从小跟他们一起生活,免不了会被影响,让我觉得这样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本来就应该没事不出门。离开他们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人应该多和朋友相处,去见世界,见人心,认真赤诚地度过人生才不算白活。比如我在家乡生活二十几年,连什么街什么路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真是对家乡风物的浪费。
c 现在上网冲浪好像的确没有以前有趣了,看来看去都是差不多的论调,把人困在大数据的茧房里。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网络的无趣,会让我转而去关注现实,走进自然,要比沉迷在虚拟世界里更有益身心健康。
4. 关于工作
继续有节奏的申请吧,但是这个月不需要太着急了,因为昨天晚上朋友告诉我,他们夏天是不工作的,甚至公司都关门了,直到八月才会重新开业。所以我觉得我也得跟着这个社会的节奏,顺势而为吧,现在纯粹是急也没用,不如享受假期,积蓄力量,等到八月冲刺一波。他还告诉我,再投完简历以后,隔上两天左右,去给投过简历的公司打电话,让hr记住你这个人,这样会极大的提高被录用的概率,他说的很有道理,等到夏季休假结束我会按他说的去好好执行。
but now,be relaxed and enjoy the su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