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喜欢历史的人分两种,一种是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一种是没有读过《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教授的这本著作对现代人的历史研究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十分巨大,作者从宏观俯视的角度,对明朝历史一览无余,研究分析了明朝发展的体系与格局;这一切却又是从一群历史人物的微观层面出发。读者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一个个在历史激流中的奋力挣扎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物形象,进而抽离出来纵观全局,以史鉴今。
皇帝
万历,这个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原本早期也想要有所一番作为,怎奈严师教导,臣僚内耗,年轻的皇帝过早的成为了精神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他纵情声色,他冷漠无情,他“无为而治”,他消极罢工。书中还提到了万历的叔祖—正德,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及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无不是为其后的统治阶层的发展埋下隐患。
文臣
明朝没有宰相,首辅虽名义上没有实权,却是实质上的掌权者;然而,首辅的位子也不好做,还常常会受到许多文官的参劾。精明能干的张居正在身死后落得家败名裂;老练中庸的申时行“阴阳”结合,还算得了善终;而海瑞是礼教制度下的“极品”,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的“妖孽”。书中有大量篇幅对当朝文官制度与运作的描写,非常精彩。作者对申时行的笔墨甚至超过了张居正,我看到了一个稳重低调的“和事佬”,一边绞尽脑汁的为皇帝出谋划策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还不能让皇帝觉得有威胁感,一边应付那些“羡慕嫉妒恨”的文官的弹劾指责。他一路来,小心翼翼,左右逢源,忍辱负重,上下斡旋。这与我们有些组织里某些人士的情形何其相似,原来数百年来,仕途忐忑,一直未变。
武将
不管怎样,文官的政治地位还是算是不错。但明朝的武将可算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地位最低的了,于朝野中很少得到皇帝与文官的支持与信任,还常常要背“黑锅”。在那种环境下,出了像戚继光这样的军事家,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算是大明的幸运,可惜如此天才将军也最终被责难解职,在贫困中凄凉辞世,那年刚好是万历十五年。
学者
原来我对李贽这个人物不太了解。读完后又简单百度了下,才知道此人大有来头,乃续阳明先生之学说,泰州学派之宗师。“几乎”打通儒释道的哲学家李贽,是当时的叛逆者,有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但在当时的制度体系下是不能实现其价值主张的,最终下狱自刎而亡。
体制
上述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平庸无能之辈(包括万历),但无一例外的成了悲剧人物。黄仁宇教授告诉我们明朝是“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意识形态充斥了帝国的各个方面,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都是空前无有的”。明朝制度从建国开始就埋下了恶种,统治阶层企图用集权管理天下,最后落到皇帝被架空;企图用道德绑架社会运行,结果落到法律形同虚设;企图用组织结构制衡权力,终究是变成内耗连连,效率低下。以至于我,读罢掩卷,不禁一声长叹。
大历史观
《万历十五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仁宇教授提到的“大历史观”,是从技术角度看历史,这也是黄教授与其他历史学者不同的地方。以点及面,透过历史的隧道,往前几百年找“因”,往后几百年看“果”,再看看周边的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发展,往往能得出不少有价值的发现。比如:“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欧美日则有其海洋性国家的经验”,“现代先进的国家以商业法律作为高层机构与底层机构的联系,落后的国家以旧式农村的习惯及结构作为行政的基础”。顺便说一句,看《明朝那些事儿》这类书是不会有这样的收获的。
小结
读历史沉浸其中时,悠悠数百年往往只是纸上数百字,匆匆而过;大多数牛逼的人物,其命运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局限,不免为人所唏嘘感叹。所谓今人在世,读读历史,若能从中看懂看透看清一些现象,明白世间宇宙的一些道理,再能反观当下与自我,做到少忧少惑(且不说“不忧不惑”),已然非常不错了。
正如作者所写,1587年,这一年本身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是个“无关紧要”的一年。但若放眼整个世界,也许1587年(万历十五年)恰恰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分水岭,东西方文化的此消彼长,又为往后的二三百年的世界格局打下了伏笔。
黄教授著作厉害的地方是,最终他从历史观引出哲学世界里的许多问题与看法,其书非常值得拜读深思。于今人的启发便是:把道德的范畴放得远大,历史观点代表人生哲学,不能受短时间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闭门造车,不顾外间情势的单独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