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玩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可以从玩耍中感觉统合、学习社交、发展智力,等等。而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我把儿子送到了更多自由玩耍时间的华德福幼儿园,并且没有对他进行太多的智性教育。
然而发生在三岁半的一个事情,惊到我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晚上,洗漱之前,我发现茶几上还有几个荔枝没有吃完,于是带着儿子走到茶几旁,打算把荔枝吃完再去洗漱。可是刚走到茶几边上,儿子瘪嘴就哭。我一脸懵逼,不明白怎么突然就哭了。
我带着一脸问号,问他:“怎么了?为什么哭呀?”
他指了指茶几上的荔枝说:“只有5个不够分,呜呜呜~”
“哦,原来是这样啊!”老母亲的内心可以放松一些了,几乎同时,我心里更多的是好奇:天呐,他居然知道不够分!他是真的知道吗?我接着多问了几句:“那几个够分呢?”
儿答:“6个”
“还差几个?”
“1个”
当听到这两个答案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真心觉得儿子太厉害了,这么小居然知道平均分!
如你所料,这个事情我炫耀了好久。
一年多之后,也就是儿子快五岁的时候,又给了我一个惊喜:
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吃晚饭,其中一个菜是蒸南瓜,盘中一共有八块南瓜。
儿子问:“妈妈,我们一人吃几块?”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问他:“你说呢?”
然后他一会儿看看时钟,一会儿看看南瓜,反复了几次,告诉我一人吃两块。
“一共八块,怎么会是一人吃两块呢?”我心里嘀咕,于是我问他:“那一人吃两块之后,还有没有?”
他说:“还有两块。”
我和他爸爸四目相对,一脸愕然,好奇迅速占领了两个大人的大脑,于是我们一起问他:“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刚才为什么老是看表呢?”
儿子开始指着钟表讲解他的计算过程:“一共有8块南瓜,也就是表上的8,爸爸吃两块就到6,我吃两块就到4,妈妈吃两块就到2,所以我们一人吃两块,还剩两块。”
呦呵,小子不错呀,还知道借助工具了。我和爸爸相视一笑。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继续问他:“那一人吃三块行不行?”
他连忙说:“不行不行!一人吃三块还少一块!”看来他已经在刚才验证了这个假设了。
从此之后,我不仅又多了一个可以炫耀的故事,而且我深信儿子遗传了我的数学基因,以后肯定学数学不会费劲。
就这样,我们依旧贯彻让儿子自由玩耍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年暑假。不到六岁的他,会从1数到100,会从10、20、30……数到1000,会20以内的加法,还会一点10以内的减法。作为一个老母亲,我不得不佩服孩子自身学习的欲望以及游戏带给孩子的好处。
于是,在还有一年就要上小学的这个暑假,老母亲想干点啥。
之前儿子他爸跟我说,要培养孩子的财商,我们尽量用现金支付,并且让儿子支付以及接受找零。老母亲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实践,并且老母亲还自作聪明地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儿子算找零。这样既让孩子对金钱有概念,又能练习算数,一举两得:
带儿子去吃冰粉,7元1大碗,我给儿子10元,会问儿子:“爷爷要找我们几元?”如果要两个小碗,5元一碗,我给儿子20元,也会问他:“爷爷要找我们几元?”……
直到有一天,我带儿子又去吃冰粉,儿子在路上就跟我说:“妈妈,我不想计算钱。”
“哦,你不想算啊!是觉得有一些困难是吗?”讲沟通的老母亲立马开启倾听模式。
“嗯,我不想算。”
这一刻我才开始反省,之前儿子计算找零其实并不是很顺畅,很少有算出来的时候,原因可能有很多:
1.有旁人在场,他觉得有一些压力
2.虽然我交给他如何通过加法来算减法,他对这种逆运算还是不能理解
3.总是算不出来,也徒增孩子的挫败感
4.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他来说有难度
……
不管怎样,我想轻推,孩子不接受。于是,我答应他,他不想算就不让他算了,等以后想算了再算。明显感觉到身边的这个小人紧张的身体放松了下来,小脸也更舒展了。
我想我的这一做法应该也代表了一部分父母:想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有时我们会光看到自己的目标,没有看到孩子本身:他愿不愿意?能力达到了没有?……
好在我的孩子在我面前敢于表达,我才有机会觉察到自己行为的不当。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若因为我的刻意而为之,浇灭了他学习的兴趣,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