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 ,硕士生导师。出版《论语新读》《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国庆节前,一位老读者给我发来了这篇文章:《中国式教育培养巨婴,谁之过?》,说:觉得文章说得特别对,但又总觉得哪里不对。让我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点看法。
老实说,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读文章,经常有感触,经常发表看法,但是如果要针对一篇文章谈一谈,那就非同于一般的发表看法,而是要写一篇文章,既然是写文章,那就要逻辑严密、表达清楚、层次分明,不是平时闲聊天那样,过过嘴瘾便作罢。
为此,我仔细读了几遍这篇文章。
先给出基本的原则:任何事情都不能失去度,针对教育的评价,很多非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特别喜欢言辞激烈、非左即右、观点极端,这一点我极不赞成。
我觉得,这就是读者为什么会感觉,这篇文章写的对,写得好,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我也只是部分赞同。
好喜欢这张图的感觉——因为读书,整个人都发出光芒~~
关于读书
1.语文课=阅读课
2.读课文≠读整本书
文中提到: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语文”这门课,别的国家都只有“阅读”。我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全世界是什么样的教学,但我支持鲍教授的质疑:
语文课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学了很多本教科书,很多篇课文。但是学生读了几本完整的书呢?
文中提到:国外的大学通识教育,要求读书一定要读原著。
这一点是我们的教育所缺少的。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读书基本靠自觉,而只凭兴趣的阅读,可能在广度上还可以,但显然在深度上是不够的。这直接导致,我考研复试的时候,从笔试的高分,滑落到后几名。复试的时候笔试是给一篇文章写评论,我完全靠文笔,面试问“你看过哪些书?”我天真地差点儿以为连金庸小说、文学作品选都算在内了,但是,我考的,是文学理论专业啊!
3.读原著≠读节选、改编本
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有耐心读书,更不要说读原著了。动辄几百页、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让人望而生畏。所以,一些改编本、缩写本、听书软件、讲书课程层出不穷。但是,读这些书,不过是嚼别人吃过的馍,所获取的,不过是别人经过理解消化总结之后的内容。
尹建莉老师早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就提到过,孩子读名著,不要给孩子看儿童改编本、缩写本。
我还是读研究生之后,发觉自己读书太少,突击了一下,读了很多文学理论的经典书籍: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啥啥啥、弗洛伊德的啥啥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朱光潜的《美学》……虽说读的时候似懂非懂,读完以后忘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是很是提高了一下自己的底气,提高了阅读品味的。
关于教材
文中提到,过去的学生读文章,读的都是经典,现在的学生读文章,都是小动物。
从而得出结论:过去人们是学圣贤,现在孩子却是在学禽兽。
这未免失之偏颇了。
我部分同意鲍教授的观点:不要低估了孩子的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觉得他小,就总给他读一些幼稚的文章。
但是,现在的教材中,照顾到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有很多童话类作品,这并没有错。当然,童话作品最好也是精选过的经典作品,而不要是随意编写的。
我们应该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能够提升认知能力、心智水平的文章和作品。
双手赞同。
关于考试
考试不考的,还要不要学??
文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一切考知识的考试,都是耍流氓。
部分赞同。
固然,一味地考知识,大多考的是记忆能力,而非应用,是考不出能力的。但是,知识也不能绝对不考——理由很简单。连基本的记忆力都没有,基本的储备都没有,何谈应用,更何谈创新?
所以,基础知识要学,基本能力要有,这就是我们教育界所常说的双基。
考试不考的,还要不要学?
与其问这个问题,不如说,提问者更想问的是:学这些(如:文学、政治、高数……)有什么用?
一、什么才叫有用?
考高分?赚大钱?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二、你怎么知道这些没用?
也许现在没用,将来有用呢?有些用并不只在表面上。
不是有话说得好吗?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行成个人的独特气质,成为任何人都偷不走的宝贵财富。
关于兴趣
文中说:有哪个学校,只根据兴趣教学?如果那样的话,就应该只教《王者荣耀》了。
赞同。
不要夸大兴趣的作用。前几天在微信读书(戳此了解:《读书走火入魔de状态,就是10天读了7本书》)里读《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樊登),提到从开始刻意训练,到成为高手,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接触、娱乐,不管别的。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有多少人,停留在第一阶段,就止步不前了呢?
所以,千万不要有这种思路:
孩子数学学习不好,因为他对数学没有兴趣。
孩子语文学习不好,因为他对语文没有兴趣。
孩子英语学习不好,因为他对英语没有兴趣。
……
请问,孩子对什么有兴趣呢?
对乐高积木有兴趣,取得了什么成绩?
对看电视有兴趣,取得了什么成绩?
对打游戏有兴趣,取得了什么成绩?
……
我读过一个报道,就是喜欢看电视,喜欢找穿帮的镜头,最后做成了大公司的。
在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一书中,提到过中国电竞大神Sky的奋斗之路,那也是一路坎坷,一路辛苦。
注:人皇Sky李晓峰,中国电竞领域的旗帜性人物,曾两次夺得WCG魔兽争霸3项目的世界总冠军,被称为中国电竞第一人。
Sky本人一直强调自己并非天才型选手,完全的后天型。想要在电竞行业取得过人的成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时间积累,Sky每天的训练量都是十分固定且惊人的,少则12、3个小时,多到18、9个小时。
……
看到了吧,没有人能仅凭兴趣,就取得成绩。
以上,是我的粗浅看法,不值得方家一哂,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