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要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可是对正确表达需求真正知道多少呢?
最近,听到很多学科关于量化的概念,有心理学的,也有关育儿学,挺有趣的。
“量化”,意思是以可测量时间,可操作频率的科学的数字方式,让生活更清晰可见,让沟通结果更确切。
1
那就说说育儿学里的量化——时间量化。
依旧是那本厚厚的《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有这么一段文字让我翻来覆去得看了两遍。恍惚间发觉,原来洗手也可以这么具体。
为了让幼儿保持手部卫生,儿科医生建议勤洗手,每次洗手的时间是唱两遍生日快乐歌。我看到这个意见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想试试看,到底两遍生日快乐歌是多长。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再来一遍。
优秀的育儿理念,恰恰是懂得孩子得成长规律的。孩子只懂看得见,摸得找得,听得见的,闻得到,尝得出来的。也就是,孩子懂五感可体验得到的具象事物。
你说一分钟,孩子肯定没有概念。你要是把闹钟拿出来,说这个长长的针转回最上面的位置。那孩子明白,原来一分钟就是这么长的。
你告孩子,沙漏沙子从上面漏完,那刷牙时间结束。孩子便会理解,原来这就是刷牙时间结束的信号。
不要说快点快点,不要说洗久一点儿,而是告诉孩子确切地可看到的,听到得,唱得出的方法。
因为快,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快,实际上是很抽象的概念。小宝宝可操作的,是具象概念,而不是抽象概念。因此,父母多在情境里演示概念,少在脑袋里让孩子体会概念。
2
再说说心理学里的量化概念——需求量化。
最近,洗衣服的方式是,边听荔枝fm,边洗衣服,学习干活两不误。
听到一节,夫妻怎样吵架会越吵越快乐。其中一点,就谈到一定要将需求量化。
比如,音频里女方提出,孩子都是她来接,爸爸必须也得接孩子,尽爸爸该尽的责任。爸爸也同意了。
下个星期,爸爸隔三差五接了孩子。
此时,妈妈愤怒了,你不是答应接孩子吗?
爸爸说,我这不接了呀。
这里,矛盾的触发点在于理解“接”的理解不一致。妈妈认为的“接”应该是天天,爸爸认为的“接”是有接一次即为接。
因此有必要在沟通中,把需求量化,这样合作更容易达成。妈妈提具体需求,而爸爸呢,也得具体说明情况,自己虽不能天天接,但一周两次没问题。爸爸端正了态度,表明了立场,那夫妻双方就拍手言和,协力养娃就可以啦!
3
现实生活里,量化概念运用范围非常多。
比如健身,一个动作几组。
比如番茄工作法,二十五分钟集中做一件事。
比如单词软件,一天斩杀多少个单词。
量化的意义在于,把长远的目标切割为每天具体的小目标,可操作性更强。
量化的意义还在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更务实,不鸡血。
量化的意义还在于,把看不懂的语言翻译成用得上的方法,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下次,有需求,试试量化这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