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口碑炸裂,豆瓣儿和猫眼儿评分都在九分以上,朋友圈各大公众号也都抓住这一流量话题开始对它评头论足,在这些评论中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大部分都是赞誉,甚至有很多人称《我不是药神》是中国版的《熔炉》,“2018年华语最佳”的呼声也是久居不下,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终于走进电影院去看了这部电影。
《我不是药神》点映的时候,我并没有以为意,看到徐峥和王传君这样的组合,以为又是一部纯粹搞笑的商业片,但直到在各大社交平台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后我就坐不住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好片子”、“这片子能过审简直奇迹”、“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2018年中国华语电影最佳”。“这就有意思了,究竟是什么电影,竟然这么牛气?”我确实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走进电影院的。
将近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和身边两个男生一样,看到徐峥骂“印度阿三”你变坏了的时候一样大笑,看到“吕受益”在医院头发都要掉光的时候一样心酸,难过,哽咽,我身边的男生默默地摘下了眼镜,擦了擦眼泪。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没有离开影院,直到听完了张杰和张碧晨的那首《只要平凡》。走出电影院后,我默默地问自己:“这部电影,笑也笑了,哭也哭了,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不知道,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有人说《我不是药神》的题材好,足够现实主义,批判了社会问题,揭露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根据现实题材改变的电影能不现实主义?《我不是药神》的“程勇”的故事原型是“药侠陆勇”、陆勇2002年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2004年得知印度格列宁仿制药的存在,因为自己本身已经无力承担昂贵的药费,而又被身边许多像他一样的病友的故事刺痛,陆勇开始了长达九年的“仿制药”的买卖,与“程勇” 不同的是,“陆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靠走私药赚钱发家,2013年陆勇被逮捕,一千多名病友联合上名,证明陆勇违反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救人,最后司法机关酌情考虑,宽大处理,陆勇无罪释放。
故事原型“陆勇”看完剧本表示不同意电影的改编,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赚钱。
徐峥说:“这个故事,英雄部分是你的,小人物的部分是我的。”
这或许就是《我不是药神》的初衷。一个小人物的逆袭和救赎之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善良光辉。但这么好的题材,导演心有不甘,他有揭露现实的野心。电影背后所反映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引起了观众的巨大共鸣,我不懂“进口药”在中国的制度问题,豆瓣儿等网络平台上有许多专业人士关于“进口药”的定价问题的探讨,甚至从这部电影引申出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科研垄断,全球信息是否应该共享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不是文牧野在拍摄时所考虑到的,他想要表达的问题很明显:“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这世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这句台词是整部电影中最扎我心的一句。
“穷人没钱看病,就该死吗?”
不该。
但因为看不起病而死的穷人还真不少。
文牧野在这个问题上适可而止,他知道从这个点儿出发,这部电影就死了。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的新闻报道,“虽然看病难,但我们已经比之前好多了,还是有希望的对吗?你要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啊。”
一批又一批的人,在等待希望的过程中,等来了死亡。
说起来,还多亏了“陆勇”这一批人,因为不满社会现实而挺身站出来,最起码,他们的行为,延长了一些人的生命,而这或许就是文牧野想要歌颂的。
徐峥所饰演的“程勇”在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上多多少少都有辛德勒的影子,我相信这只是巧合。“一个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的中年男人”掏不起父亲做手术要用的8万块,前妻连最后的儿子都不留给他陪伴的权利,程勇一开始的人物设定是一个典型的loser,但仔细一想你和我,何尝不是这样,在社会进步的大浪潮中,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80后,90后,哪一个不是在大城市打拼,身上背负押着自己后半生的车贷、房贷,不敢生病,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现实生活中,没几个人比“程勇”好过。
但程勇遇见了“疾病”,就像辛德勒遇见了“战争”。
一个绝佳的赚钱机会摆在“程勇”的面前,电影中几个人卖药挣钱,数钱的那段儿,你还注意到了这是那些病人的“血汗钱”?在电影中深挖“程勇”的内心,他其实有一个小人物的“英雄梦”,他有对社会地位的渴望,有对赢得他人肯定的诉求,看到病人们对他所寄托的一份份期望,听到大家满怀敬意的一句句“勇哥”,他心中那种对于“名利”的渴求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就像辛德勒也有一个想要被历史记住,被人们传扬,荣归故乡的英雄梦,程勇也有。
但为了凸显这个人物的普通与平凡甚至小人的一面,故事的前半部分对“程勇”的人物性格铺垫显得用力过猛,作为使“程勇”由邪变正的最直接原因,“黄毛的死”也显得有些刻意。《我不是药神》没有“辛德勒”的人物所处的厚重的历史背景,于是“程勇”这个小人物的救赎之路看起来显得磕磕巴巴,不合常理。想要造一个中国电影中的“辛德勒”形象、电影的内容本身又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史诗力度,最后呈现出来的只能是一个“带有十足烟火气的地痞流氓式英雄”,就这一点,还多亏了徐峥的演技。
最后导演想给大家留下一个“辛德勒”式的结尾,于是就有了“程勇”坐在囚车里,在众人的敬仰中缓慢走过的场景,但对比“辛德勒”最后的反悔与觉醒,《我不是药神》就是纯粹的煽情和道德正确的歌颂了。
文牧野既不舍得如此好的电影题材,又不舍得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于是在“主题”和“人物”两方面,两者都只是浅尝辄止,挖掘不够。
电影中宗教成分的加入有故意制造笑点的嫌疑,但背后由于基督教所带来的生命探讨却并不是一个可笑的话题。
当所谓的宗教教义碰见苦难与疾病时,是否变成无用的高言大义?为了拯救生命,不诚实是否也是不敬虔?在这个问题上,文牧野显然是藐视宗教那一套的,相比基督教来说,他更倾向的估计是那种“酒肉穿肠过,菩萨心中留”的江湖侠气。
所以有了电影中“程勇”第二次进印度时,在一片烟熏缭绕中众人抬着“神”的塑像路过的场景,在《我不是药神》中,是导演对“宗教的神圣性”与“人的世俗性”之间的博弈探讨,只是这一点,文牧野也只是浅浅地带过。
《我不是药神》确实是国语电影中的“良心之作”,他没有一味讨好现在的电影市场,也有自己在电影艺术方面的坚持。
但讲真,《我不是药神》实际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其带来的社会意义被过多地高估了,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所揭露的医疗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可怕的并不是这些已经得到关注的,被解决了的问题,可怕的是那些还没有被关注,被解决的问题。所谓中国版的《熔炉》?《熔炉》过后,韩国颁出了熔炉法,《我不是药神》之后,大家能做的也只有在走出电影院后长叹几口气,吐槽几句。
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没那么容易拍,这一点,贾樟柯在《天注定》之后,就想明白了。
如果想要了解老百姓看病有多难的社会问题,你需要的不是走进电影院,去医院走一趟就行了。
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期望可以理解,但“华语最佳”的恭维我就看不下去了,我不管,2018年的华语电影最佳,我还是要押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