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6班李泽翔
荀子的文章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让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荀子的文章朴实无华、严谨认真。其所用的比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逻辑清晰,在运用比喻这方面堪称先秦诸子的老大哥。
例如在《劝学》里的第一段:文段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人通过学习是可以进步的。这两个比喻为的是启发和鼓舞读书人。不过,要达到“青于蓝”、“寒于水”的效果,决不是“锲而舍之”所能办到的,必须不间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接着,荀子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欧阳修所说的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一个道德意识很好的人。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段再次设喻:“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自我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设喻,显得更有说服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字,与首句“学不可以已”的“不可已”紧密呼应。
由此可见荀子的文章并不会因为比喻的数量而显得杂乱无章,是条理清晰,逻辑明显。荀子这种连用如此多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门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