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沙发上刷微博,偶然看见外向型孤独症的8个特征:
1、手机不离身;
2、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3、从小懂得很多道理;
4、有时候很神经,有时候很镇静;
5、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伤心,但不会被发现;
6、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却没人安慰;
7、会怀念从前,讨厌现在;
8、有时候会笑得没心没肺,有时候却很沉默。
对,没错,你就是那个孤独症患者。
在这个社会,总是提倡早熟,13岁上大学会被当成天才,被谈论起时总是附带太多溢美的词汇。而正常的18岁上大学就会被当做资质平凡。所以从小家长会教会我们很多,我们也要学会很乖,才能得到家人、长辈的宠爱和朋友的亲密。
我们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时率先学习了各类人际交往中的根本原则,如真诚、友善、平等、尊重等。导致看似早熟实则陷入了有术无道的困境,想找人表达却缺少真诚交流的勇气,更放不下平时塑造的在他人眼中的强大形象。
由于其并不稳定的内在状态,导致了其敏感多疑、情绪波动较大的状况,通常能够借助技巧掩盖,但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发泄一次。
奇葩说第三季有一场辩题:论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如晶说了一段话,票数翻转了40%。她说: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你们很social,你们很容易找真朋友,你们很容易找到跟你们有真感情可以真交流的人。但是有一种人,像我们这一种比较内向的人,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墙竖得很高,我们很害怕跟别人交流,怕人家生气,怕人家会离开。
如晶说完这段话,全场都哭了,我也哭了。是被感动吗?是的,这种真诚的诉说很能煽动气氛,但说实话,都是一群奔三奔四的人,也不至于这么情绪化。除非,我们在这段话里找到了自己。
在外人面前侃侃而谈,这只是一种训练而已,而我们的内心,却不知如何处理别人的示好,也不懂如何去表达内心的喜欢。
从小到大,上过很多次舞台,习惯往台上一站,仿佛启动了一个按钮,打开固定程序的开关,突然就变了一个人,眼神坚定,气宇轩扬,滔滔不绝。大三参加了一个比赛,叫《面试模拟大赛》,从此成为面霸,没有一个面试被pass的,有一段时间甚至误以为自己可以处理第一次见面的人。
然而进了公司才发现,需要与同事协作完成工作,尤其是第一次见面,如果对方并不是特别热情和尊重,我的工作开展起来会变得难度重重。在漫长的相处里,我并不懂得如何与对方开展话题,将谈话变得融洽,很多次就僵在原地,不得不很尴尬。
高中有很多真挚的朋友,大家都聚在成都。两年前第一次来到成都,每次都会盛情邀请我参加朋友趴,我总是犹豫再三,却最终不曾出现。内心会很畏惧,如果我没去,至少我还保留在大家的记忆力,是高中那个胖乎乎的傻丫头,总是嘿嘿嘿地站在大家中间,说话不多,但是不讨人厌。如果我出现了,却融不进大家的圈子里,那会不会失去她们。我宁愿就如同现在这般,保持在微信群的活跃,至少不会被发现,每句话我是如何精挑细选,找到合适的间隙插放在大家的谈论之间。
有个很喜欢的网络偶像,叫阿何。简介上写到:在清华大学读的理工男,偏偏做了文人;在社会大学读的关系学,偏偏只喜欢用文字和世界对话。
阿何创建了职场充电宝,给了无数人进步的平台,写的文章也总是有成长的力量。刚读完一篇《别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他写到他大学时做过家教,毕业后做过金牌销售,搞定了很多大客户。然而他却说,我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外表冷漠,内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特别在意外人的看法。
突然在想,会不会是每一个创作的人,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外交失败的经历,所以只能那些没有办法对别人诉说的话语,变成了自己键盘下的字,笔下的画,吉他上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