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继续拆书《智识分子》作者万维钢。继续分享一些书中精彩的观点之前,先回顾上次分享我们的知识点。来个小结:
1. 很多事情发生了不过是偶然而已,因果论不是万能的。
2. 选民想要听到的是:符合他们不理智偏见的政治理论和那些“动人”的小故事(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和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谁会讲我就选谁。(明天九点就出结果了,谁会胜出呢?一起猜猜看~)
3. 学历是最好的门槛。穷人为了更好的未来必须选择最好的大学,而富人却不必被此局囿,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试错,而不担心错失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穷人更应该上名校。
继续分享:
1. 穷人是否有出路?
穷人的贫穷是否是必然的?像是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致穷也是各有各的原因,但必定不止一个原因。但是为什么穷似乎有遗传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穷人的目光短浅,他们往往会倾向于当下的享受。曾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贫民窟的穷人发了1000美元的救济金,然后观察他们的消费方式。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穷人用来购买电视机等可以提供消遣的东西,而不是投资自我或用在可以长期改善家庭境况的消费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穷人不仅穷,他们还存在自控力的严重缺失。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潜移默化的植入了他们的价值观。
话说到这里,那么穷人还有出路吗?
我要说有,当然有。靠教育可以。没有依据的话不值得说,没有研究的东西也不值得信。1993年青年教师Mike Feinberg和Dave Levin因不满公立学校教育,他们创立了一套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办了一所宪章学校,成就显著,后来开办了多所分校。美国贫困家庭孩子能考得上大学的只有8%,而KIPP的毕业生,则有80%的人上了大学。
他们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他们的第一个办法是:不是家庭和环境的问题不好解决吗?他们就让学生多在学校里待着。早点上课,晚点下课,周六也要上半天课。他们的暑假也比别人短。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所教授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明确的目标:一定要考上大学。简单的信念:努力学习,好好做人。为培养信念,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比如:学生入学第一天是没有桌椅的,只能坐在地上,因为在KIPP一切都是靠“努力”挣来的。谁表现好,谁就有桌椅。
但这依然不足以使学生能从学校毕业之后依旧可以成为优秀的社会人。他们就设计了七个人生必备的品质(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通过日常事件教授学生。(实验更多精彩细节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news.wugu.com.cn/article/566171.html)
实验充分说明:通过教育的确可以科学的改善穷人的境遇。而一个孩子的脱贫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家庭的发展,从而实现家庭的脱贫。
2. 谁是英雄
大数据如今发展的很迅猛,几乎把人了解的差不多了。大数据可以从你的收入教育水平判断你喜欢什么,也可以从你喜欢什么判断你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大数据知道你对航班误点的容忍度有多高,也知道你赌钱输多少还能不心疼;大数据能预测你大学毕业之后的收入,能预测你能活多久,也能预测你是不是快结婚了。
大数据预测你会这样,结果你就是这样,那么你是什么人呢?
普通人、俗人、分母
如果你处处符合大数据,你应该被机器人取代。
但总有少数人的数据因为偏离大多数人的主流数据太远,而被模型视为误差忽略。这些少数人不能被模型预测,他们就极有可能成为英雄。
问谁是英雄之前,英雄是什么?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级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的人。
这些人不会是体制的产物,他们主动对抗体制。英雄与俗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俗人想要适应世界,英雄想要改变世界。英雄人物一开始也是浑浑噩噩的混着,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做的事,直到有一天,突然遇到某些事情,他们受到使命的召唤。他们只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受任何外力的限制。他们敢问不该问的问题,敢挑战周围人的共识,不屑于取悦任何人。
想要成为英雄人物,失败的风险极大,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经过仔细权衡计算后是不会选择走这条路的。但英雄的选择其实是康德式的:我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这么做。
也许我们未必要做了不起的大英雄,但在即将来临的机器人时代,有智识、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才是真正的人。这才是人战胜机器的根本。
完结~
浅谈:面对时代的趋势,我们应该多学习理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鸡汤可以慰问心灵,但却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