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阳光里,暖洋洋,磕着瓜子,看《在北大听讲座》第9辑。第9辑有很多关于哲学的讲座,有讲苏格拉底的,讲叔本华、尼采的,有讲哲学实践、隐士哲学的,最有趣的是唯识思想,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观念。这个观念好像是我很长时间在想的——世界是什么,意识到底是什么——答案。
小时候很喜欢看的《圣斗士星矢》,冥界战哈迪斯,其中一集讲黄金圣斗士处女座沙加,如何护送雅典娜进入冥界,依靠“阿赖耶识”。当时看不懂,就这几个字,车田正美说的也不是很清楚。今天看魏德东博士在北大讲座《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魏博士深入浅出,让我懂了一点点,给我解了一个为什么。
魏博士很谦虚,说讲些唯识学的基本道理,让大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觉得有趣的是他谈到的“万物唯识”和“八识理论”。
万物唯识,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变现。有点像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我们一直在唯物主义的教育下,因此对唯心主义有后天的排斥和否定,这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是客观存在,怎么说是精神的产物?我读大二时,一同学和我说过唯心主义,他当时说他在看唯心主义的书,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唯心主义掌控了西方2000多年的意识,没道理能存在2000多年吗?工作多年后,有些事情我想不明白,看了些关于哲学的书,最近从浦东图书馆借了《知道点西方哲学》,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思索,我发觉我对唯心主义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不能想当然。
魏博士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万物唯识。一是从审美观角度,情人眼里出西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光,每个人眼里都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别人是不同的。二是从认识论角度,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只是我们的认识表象,而不是事物本身,认识客体实际就是人的意识“表象”。认识对象是认识主体产生的,不是客观实在,“唯识所变”。三是本体论角度,世界的生产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唯识学对其理解是所有事物都是意识的变现,总是有了某种想法才能有此事物。
对本体论这个看似主观唯心思想,魏博士给了三个词来回答“山河大地是谁变的”这个客观世界来源的问题,三个词是“一切有情”“无始以来”“业力所感”。这已经到佛家思想了。一切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有意识的事物,山河大地是一切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一切有情是变现山河大地的主体。这让我想起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最后一篇讲的是整个宇宙已成为一体,有点像我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那种境界,是不是阿西莫夫也受到佛学的影响。我在想,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正确的吗?我们定义的生命一定要像我们这种,有血有肉,呼吸氧气的有机体?变形金刚这种机械生命是生命吗?那颗彗星没有生命?那颗行星没有生命?或许整个银河系就是个生命体。宇宙已大到让我们无法感受其生命而已,其实我们生存在其生命体内就如螨虫在我们肌肤中而我们不知道。自然界何时变现出来的?那就是“无始以来”。魏博士解释说我们通常的认识是一切事物都是有起源的,有产生有消亡。佛教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世界存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这和佛教的“三世”有关了,前世、现世和来世。越看我就觉得佛教博大精深,层次太高了,看问题太高太高了,真是有绝顶智慧的才能理解佛教思想。自然界是悠久的不可计量的时间段总被有情变现出来的。“业力所感”,就要理解“业报”,就是众生的活动及其影响。任何活动都有影响,影响就是报应,众生的业力引起的报应影响,就是业力所感。
八识理论,佛教认为我们的意识分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5个就是我们的感官,小学时候学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写文章时候要用的。意识也能理解,我们的想法。《圣斗士星矢》讲第七感,可能就是佛教讲的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也有点像佛洛依德讲的潜意识。阿赖耶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种子的积聚和现行,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存储在阿赖耶识中,就像植物的种子一样。“种子”是种比喻,魏博士说学佛教需要想象力,佛教的逻辑是一种推断的逻辑,比喻的逻辑。很形象,这让我想到了“基因”。种子记录了前生的一切信息,如何出生,长在哪里,是旱是涝,风吹日晒……又成了新生一代。人的活动也是这样,一切活动都是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了痕迹,积淀下来。阿赖耶识最重要的是变现,生出现实世界。因为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都带着个人的印记,因此每个人所变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宇宙。末那识的作用是把阿赖耶识标记成“我”,就如阿赖耶识表现时,盖个章,让前六识知道那是“我”的,做了个标记,这样才是自己的世界。
太博大精深了。
世界到底是什么?意识到底是什么?唯心或是唯物?一切由己而生,自己看着定吧,因为世界存在自己的意识中,没有意识,世界还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