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中秋佳节,与一室友共往陶溪川。
之前虽然来过许多次,但由于刚刚接触陶瓷行业不久,无论是兴趣,理论还是实践都不足,仅仅只觉得厉害和好看而已。
我于上学期先于学校的课程开始学习拉坯,故进入大二,也有时间和能力在完成专业课程要求的同时,尝试绞胎技法,对陶瓷的感情由以往的无感,渐渐转化为了兴趣。
今日在陶溪川有幸见到了一位专攻绞胎的艺术家的作品,便思索其方法。以鄙人之见,是在泥浆中加入了色料,不搅拌均匀,将坯体在其中荡悠一下,形成了随意的花纹。
那么,第二幅如此有规律的图案是怎么得来的呢?在坯体上刷层白泥浆,再将色泥挤成环形,用柔软的杆状物拉丝吗?突然,我想到了衍纸中的技法,水滴卷。用泥片卷成寿司的样子,再把“寿司”切开,摆成想要的形状,擀成一张大泥片,覆于模具之上,待稍干燥后再修整。不过这种做法应该做不到如此密集吧。
明天模具就能拿到手了。先尝试,谁知道呢?
闲庭信步,游于陶溪川,脑海中思索着关于陶艺制作出发点的有关问题。
有一室友,也于上学期学习拉坯,水平在我之上,但并非“云泥之别”。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总觉得目的性过强:做出来,就是要用的,要卖出去。所以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带给人的感受上,都是拘束,生活化的。不过,正因为这样,我才会反复调整,珍惜每一个。
而她的作品,给人第一感觉就不是拿来“用”的,首先,你会去欣赏它的造型,转折。整体来看,显得开放而自信。这一点,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虽然我知道现在并不以手作陶瓷为生,但自从明确的了解到家中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殷实的时候,就开始对“钱”特别在意。从理性消费,规划投资方面来说是好事,但相对的,我会在吃的方面异常的节省,甚至节省到愿意图小便宜。影响最大的是对于陶艺操作材料购买的犹豫,生怕超支。这种“谨小慎微”无疑影响了我的出发点。而且这种状态我并不喜欢。
不过纠结来纠结去,最后这些东西都还是要用的。结果都是一样,何必让过程这么麻烦呢。希望自己在心里有数的情况下还保持洒脱吧。当做对未来的投资有何不可呢?
陶溪川暖黄色的灯光在眼前晃动,不见行色匆匆,只有低眉洽谈,宁静而祥和,仿佛这块地界被时间遗忘。直白地说,我很害怕,害怕自己也渐渐陷入这景象中,不会再迈出一步。
我真的在害怕自己被这里慵懒的感觉同化吗?不是的,是因为我所见的世界太小,太单一了。但又不愿承认,不愿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与不同的人交流。看似在思考“如何避免陷入这里”,实际上是不愿直面事实,自己无比脆弱的事实。
是的,我十分脆弱,我会因为害怕失去朋友的悲伤而逃避与人为友,总将自己视为受害者。对于环境的同化,无力反抗也不愿接受。然而,真正勇敢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大概是无论事实怎样,他都会去拥抱吧。大概是完全能承受向他人袒露真实的自己所能带来的风险吧。大概理解“既来之则安之”的真正含义吧。
眼光放长,初心不变,中间随性折腾的状态才是最好的吧。哈哈,想半天还是一个如此简单的结论呢。
Sometime , we have to do a thing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ason for it . Sometime our actions are questions , not answer .
——JOHN LECARRE
时间不早了,期待明天的作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