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一篇,偶尔捡起,写于2008年4月
茶为国饮,杭州定位为茶都,作为杭州人闲来说说“茶”自然是很平常的事了。
“茶”是饮料的一种。传统的饮料除中国人习惯的茶以外还有咖啡。现代饮料就更多了,如“碳酸类饮料”、“ 果蔬汁饮料”、“ 乳品饮料”、甚至“包装饮用水”也可以算作饮料。
“咖啡”应该很明确是泊来品,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树是在非洲之角发现的。当地土著把咖啡果实磨碎,把它与动物脂肪掺在一起揉捏,做成许多球状的丸子。这些土著部落将咖啡丸子当成珍贵的食物,专供即将出征的战士享用。
15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有无数商船队与来自阿拉伯商人进行商品交易,咖啡也就通过威尼斯传播到了欧洲,许多欧洲人渐渐形成饮用咖啡的习惯。
西方人饮用咖啡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有一句话,很贴切道出了西方人对咖啡的态度:“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当毕加索还是穷画家时,经常在巴塞罗那的咖啡馆“猫”消磨时光。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把身边的朋友画成夸张古怪的漫画张贴在墙上。当毕加索从西班牙到巴黎时,仍旧穷困潦倒,就在他花光最后一个法郎时,一位咖啡馆老板收留了他。作为回报,毕加索把信手涂鸦的画作交给咖啡馆老板。老板将这些谁也看不上的画保留下来,几年之后咖啡馆老板因此财运亨通。
至于“茶”是不是泊来品,本应不是问题,但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播放名学者易中天的一句话,却引起掀然大波。据易中天说,茶叶是从外国传入的,中国从汉代才开始喝茶。此话即出便被大肆炮轰。
国人历来讲究颜面,就如运动会上的奖牌,似乎只有“金牌”是含金的,至于银牌、铜牌则视如草荠。然本人看来,不管是状元、榜眼、探花均为杰出之士,何需分个高下,那怕是得了探花的功名,容易吗?至于茶是否从外国传入,还是让学者去研究吧。
《百家讲坛》谓:“‘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讲到普及,则大不必追究学者某些观点是否严谨。但当出现《<百家讲坛>教授频出惊人语》的文章时(该文称“美女教授”揭发“李清照好色”),也许我们也应该好好审视一下,传统文化究竟该用来继承还是调侃。
国人于之饮茶,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茶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解渴那样简单,于是乎产生出“茶文化”的概念。
“文化”究竟为何物,恐怕不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但我想“文化”这个东西至少是能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最近又闹出个笑话,某地领导居然提出“洗脚文化”,如果什么都能冠以“文化”的概念,那么是否也应该有“尿文化”、“屎文化”呢?
茶不仅是用来解渴的饮料,饮茶更多是品鉴人生的一种态度。杭州作为茶都,自然有茶楼与之相关。一些茶楼也以传承文化为宗旨,本人才疏学浅,姑且猜之:“和茶馆”倡导的是一种“天地人和”的概念,“青藤茶楼”,取之徐谓“青藤”之号,更有画家郑板桥好其人品技艺,遂称自己为“青藤门下一条狗”。
国之兴,茶事旺。杭州经年来对茶事广作宣扬,本月25日,在茶圣陆羽家乡举行“第七届中国茶圣节”。近年来每每遇到茶事,几乎都会看到日本的“茶道”表演,然我泱泱中华似乎逊人一筹。
闲来翻看先人留书,父亲蒋礼鸿著《咬文嚼字》中有《“分茶”小记》一篇。文说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句。
“分茶”究竟作何解释?父亲在文章中说:“用沸水(汤)冲(注)茶乳幻化成图形或字迹谓之‘分茶’,分茶是‘巧’的。”查阅网上关于“分茶”的解释,大抵同意父亲这种说法,当然也补充了许多意见,我想这才是真正对学问的态度。更有甚者,因为父亲是敦煌学研究学者,于是有人提出“我怎么感觉有些敦煌壁画的味道,旋飞玄妙,幻思幻梦。”
分茶是一种技艺。明人陆树声《茶寮记》后附“茶百戏”一条,其说云:“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由此想到,如果哪位有识之士,能将“分茶”的技艺挖掘和恢复起来,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贡献,更应冠之为传承“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