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说到,孔夫子教育他的弟子们讲“仁义”,正当他感叹这社会时刻都在变化时,他的弟子宰我发问了。嗯,就是那个被孔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宰我说:“老师啊,您天天教我们做人做事要讲仁义道德。假如有人说,井里面有仁义道德,那作为一个君子,他是不是得跟着跳进井里去呢?”
这个问题乍一听像是抬杠,其实想想也有道理,他背后的潜台词是:当前世界这么乱,我们还在讲仁义道德,有用吗?
孔夫子笑笑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一个真正的通过做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是懂得随机应变的。他可以为了理想而不顾自己的生命,但不能随波逐流;他可以因为仁慈而故意被你欺骗,但不能因为愚蠢而被骗。”
孔夫子接着说:“一个君子除了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专门的技能,有了这些并不够,还得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他的人生道路就不会他走的太偏离正轨。" 这意思就是说啊,有了学问要用在正道上,用在明辨是非上,可不能做那些故意骗人的事。
孔夫子时时教导学生,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监督着老师。有一天,孔夫子就被学生抓住了把柄:他竟然私自去见卫国国君的妃子:南子。
南子是个大美女,可惜的是,她是个名声不太好的大美女,正人君子们都唯恐避之不及。而孔夫子作为仁义楷模,举国上下尊敬的对象,竟然私自去会见她,真是有辱斯文。
子路是个暴脾气,一听此事,非常生气,当先跳出来质问孔夫子。孔夫子对这个具有军事天才的学生也是忌惮三分,生怕他一时忍不住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赶紧赌咒发誓说:“对于那些连我都我觉得罪大恶极的人,上天都不会放过他。南子的人品还没低到这种地步,你们不要听信传言,得有自己的判断。”
由这件事上,孔夫子感慨道:“作为领导或老师,能做到中和多方意见,看到缺点的同时也看到优点,并取长补短,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简直称得上仁德之至了。可惜这种中和之道,能娴熟运用的人已经很少了。”
学生子贡理解老师讲解‘仁’的苦心,是总结也是安慰地问:“老师,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众人,救苦救难,那他能称得上‘仁’吗?”子贡这么说,即使他自己的理想,也是他财大气粗的表现。
孔夫子说:“这是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啊,比‘仁’更高明,能达到‘圣’境地。不过啊,你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哪怕古代的尧舜可能也做不到。一个真正具备‘仁’的人,期望自己发达时,也会想到别人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他也会考虑让他人也得到成长和利益。你想往‘仁’的方向发展,这很好,先从身边的事做起,然后逐渐扩充影响力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