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今早,遇见生活老师王老师,她说,上两次开了寄宿生男孩子的会后,就好了两天,现在骂人的打架的又来了。
第一次,我和班主任褚老师、王老师一起给同学们讲话,我选在一个晚饭后。我们离和睦的宿舍有多远?我提出了这一个目标,和和睦睦的宿舍。需要每一个人在每一天晚上,做好自我约束。我分析道,宿舍是我们休息的地方,生活的地方,放松的地方,应该有家庭的温馨,却又不同于家庭。因为家庭是私密的空间,而宿舍是公共空间。但是宿舍是人的生活自理的锻炼场。可是内心深处,我对这些住校的孩子们,是心存怜惜的。
我说,王老师就像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她管大家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卫生、安静、和睦的宿舍休息。我是在努力树立王老师的认真负责的光辉形象,事实也是如此,接近10年的生活老师工作,她就是这样做的。
第二次,也是在晚饭后,我没有邀请班主任,因为他太忙,太累,只有我和王老师。事前,我和王老师商量了一下流程。请每一个男生都说说自己在宿舍里的表现,给自己打打分,并解释为什么给自己打这个分。然后,王老师简单小总结一下。最后,由我讲话。我根据王老师的建议,留下了小曹和志远。
也是那次单独交流,我更进一步认识了爱流眼泪的志远,每次我和他谈心,他都会眼睛红红,我觉得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小曹,我没有和他谈。
王老师表现出着急和无奈。我鼓励她不要执拗于一种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当我们寄希望于孩子改变时,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的理念,我们强调示范,身教等因素。同样道理,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也要有此信念: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仿佛移山的愚公,而不是找捷径的智叟。
那么,王老师是否会认同教育是唤醒孩子的潜力这样的理念,她有没有系统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的方法,毕竟,更容易做的是,单纯的管制、说教。
是啊,当说教不再有效果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在执拗于此?
王老师站在餐厅门口,学生们都陆陆续续进去吃饭。她不停地描述几个男生的问题,我希望她声音小一点,在学生面前尽量不要大声讨论如何教育他们,这也算是教育者的禁忌。王老师明白了我的意图,降低了声音,不过,情绪很快又上来了,声音也上来了。
作为同事,我欣赏王老师的认真负责,这不,电话打过去,今天她还要在5点前赶来上班,和我讨论如何制定新对策。我说,让你提前来上班,或许会打乱了你的生活,不过,如果不努力改变,恐怕你会这样烦恼到明年7月。
王老师希望我有一个紧箍咒,送给她,让她安装在调皮学生的头上。多么一劳永逸的办法啊,可惜我没有。
我说,问题学生的现状是一天天,一年年,一件件事情影响积累而来的,如今,我们想通过两次普通的集体谈话,就彻底让他们变成了我们喜欢的懂事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很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分析,共同合作,不断提高对教育复杂性的认识。其实,教育,说难,很难,尤其是这些特殊的学生们,说简单,很简单,只是我们要有一颗爱他的心。就像我们种下种子,期待立刻开花,那是做不到的,哪怕你天天浇水也不行。
王老师愉快地答应了。我们要在一起再谈,如何改变这个现状?
上次,我和王老师做了一次深谈,谈了我对寄宿和教育的理解。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发生在家庭里,也发生在学校里。我们会认为,我已经管了,该批评的批评了,该表扬的也表扬了,他就是不听,这不是和老师对着干嘛,哪有这样的孩子?为什么别的学生,我说一遍就可以了?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我们做教师,都学过教育上的“知、情、意、行”四个字。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只告诉学生怎么做,寄希望于他们都这样做,是一种单向输入的教育,没有关注后面三个字。首先,他有没有接受你?如果他听了,做了一部分,我们要帮助他,继续巩固,这就是意志力和行动帮助的部分了。如果他不听,干脆和你对着干,或者阴奉阳违,你就要想,他为什么不接受? 我认为,有的是良好的感情关系没有建立,孩子和老师产生了对抗。我们容易信服我们喜欢的人,我们佩服的人,关心我们的人,真正对我们好的人,而不是随便哪一个人。有的是孩子知道应该这么做,但是毅力不足,缺少中间环节的帮助,这就是那句老话,“”
在家里,按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已经足够亲密了吧。如果单单认为,我已经警告你了,老大听了,老二不听,为什么?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你的方法也要变。很多父母不反思,我说了,你就应该做到,可是,这只是“知”的一个阶段,你有没有在中间帮助他,不停地指导他,示范给他看?比如,你说,把房间收拾好。如果你认为,命令下去了,结果一定会是你满意的,你就真把自己的话当圣旨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就听班主任的,不听其他班班主任的,为什么?在道理上,我们都给学生讲过,问题往往出现在情感关系的建立上。所以,我们容易被自己迷惑:我已经教育过他了。我也是学校的老师,虽然是领班,可是为什么我教育他他不听,歪着脖子斜着眼? 在学生眼里,那是他亲班主任,批评他管他是应该的,你不是他亲班主任,批评他他可以不听,这就是孩子们的想法,试想,我们做学生的时候,不也遇过类似的事情吗?
不是今年,而是若干年前,我对小学生寄宿的学校制度,是有一些疑问的。当时,学校安排人去北京小学学习寄宿管理经验,带回来一本书。我仔细读过,京城下的寄宿小学自然和我们大有不同,除了人力资源和各种社会资源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还有很多经验,让我们感慨不可复制。当然,学校也试行了几年“三支队伍”管理,最后无疾而终。
受尹建莉的一篇文章影响,也是在夜班里接触了大量的寄宿生的问题,我越来越坚信,小学生寄宿,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所谓的自理能力培养得到的东西,和孩子们与父母长时间疏离带来的东西,孰重孰轻,不言自明。去年,认识了一位南方的生意人,他说,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他的感情很淡。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寄宿在私立学校里,父母定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忙于生意的父母,在假期也很少在家,孩子们一切自理,也很自立。在生意和孩子成长面前,他的认识决定了他的个人选择。
作为最后一届寄宿生,他们最需要的是爱,发自内心的关爱,然后才是指导、教育。10年前,我就思考这个问题,我怎么能保证自己爱每一个学生呢?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多么难的事情啊!我的工作是有时间边界的,下了班,我化身为丈夫、父亲走回我的家庭,以一个普通社会人的身份完成着各类社会职责。早上7点,我又回来了,我是教师。不过,我发现,很多老师,是真正的教育者,他们时刻会想着学生们,想着如何改变他们,培养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他们身上。
我一直坚持认为,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在于研究学生、改变学生。对于成为父母的老师们,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接触了成千上万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有了足够丰厚的积累,分析,如果不能把这个优势抓住,而是忽略,将会是教师最大的失败,不是有人说吗?有一个知名的论坛,其中一个主题是,你是校长,为什么教育好别人的孩子,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五点十分。王老师如约来找我时,我谈了自己为什么认可褚老师这种细水长流的教育方式,当大家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时,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对象是自主成长的个体,来自于我们的力量必须被他们吸收,消化,方才发生效果。
我们并没有立刻谈起教育对策,而是聊了会家常。王老师的儿子也是双语的毕业生,中学住校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插曲,第一周回来就躺在地上哭,不想住校,想家。目前在读大学二年级,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儿子,现在每天都会从济南打电话问候父母,外出吃饭了,和朋友一起玩了,都会主动和父母聊。唯一后悔的事,是当时中学贪玩,没有刻苦勤奋,对自己的大学不满意。王老师也坦诚自己也有些失望,不过,孩子在大学的表现让他欣慰。
一番对话后,我眼里的王老师变成了一位王妈妈。在学生眼里,王老师是管制自己的对象,而他们已经对王老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力,怎么办?
王老师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启发:上两次会议,我们都是严肃的话题,我们扮演的都是老师。今天,我们不如来个大变脸吧。
你可以给这些男孩们讲讲你的家常啊,你儿子的成长经历,多么真实的教育素材!不需要表扬谁,也不需要批评谁,只需要披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像我们拉呱一样。当学生们和你共情,开始了解你,熟悉你,建立了越来越深的感情,信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当然,对于之前的对抗,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冰融化需要时间,一次,两次,十次,更多次,真诚的个别交流,你会“俘获”他们的心。
我举例说,当你和小曹谈话时,你一定要找一个封闭的空间,只有你们俩。你要找一个凳子,让他坐在你的面前。最关键的是,你要拉着他的手,让他感受到你的温度,你的温度传递给他,他的温度传递给你,你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老师了,而是一个有温度的大人,亦师亦友亦亲人。
于是,第三次25分钟的见面会开始了。
王老师很健谈,因为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她动情地说起对儿子的希望和失望,说起儿子高考不满意的结果,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她的沉默换来了25个男生的沉默。说起儿子给自己打电话,她的表情又开朗起来。一段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叙述,却饱含王老师的真实情感。
事后,我告诉王老师,和上两次相比,这是维持听讲纪律最少的一次。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地听,那一刻,你就是一位愿意分享自己情感世界的大人,没有把同学们当教育的对象,而是倾诉的对象。真好!
我放了一段让男生尖叫的极限运动的视频,同学们看了一遍不过瘾,还想再看一遍,好吧,满足你们。我现场答应王老师,下次座谈还有很多好视频放给大家看,丰富一些大家的晚间生活。
之前,王老师说,每周四晚上,说男生最疯的一晚上可能是要回家了吧。于是,一个约定,周四晚上的约定,我、王老师一起和寄宿男生座谈的打算逐渐成形。
想让学生改变,首先老师要改变,这是王老师给我最大的启示,谢谢你,王文菊老师!
b
我借给小陈,哲学点心这本书,我夸张地说,恐怕你们班级里只有你对这些书最有感觉,想的最深刻。因为你以前就思考过一些哲学问题。
小陈说,有些像一些笑话,很有意思。有的例子很好。
你对这本书里的哪个例子印象最深刻?
小陈说,那个足球运动员被裁判判罚了犯规,三个结果,打裁判、立刻退场抗议和憋着一股劲又踢进去一球,前两个都是糟糕的,最后一个最好。不过,大多数人会是前两个想法和做法,少数人是最后一个。
我笑着说,你是少数人吧
他老实地说,我不是,我心里也会有前两个想法。
我说,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想法,当我们的好想法战胜坏想法的时候,我们就是开心的,因为我们成为了更高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