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的味道
何为“老茶”?我的定义是,超过10年,可称之为“老茶”。不过,这仅是我个人的粗略定义。比方说,难道9.9年就不是老茶嘛?肯定也是。所以,“老茶”就是一个概念而已。至于为什么是10年?我认为,普洱茶在正常,合适的仓储环境下,存放过了10个年头,味道的变化开始趋缓了,口感的整体框架大概定型了。
在我看来,普洱茶的魅力就在于变化。随着时间的穿行,它的香气滋味也许变得更好,还可能变的很差。这种不可预测性,就是普洱茶的吸引力。其实,人们喜欢的很多东西都具有这个特质。例如赌博,炒股,踢足球。人生也这样,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未来总是在变化之中。不要说事物必然发生变化,甚至有时候连判断的标准都可能改变。往深里说,每个人内心其实都向往无常的生活,无法忍受单调和刻板的状态。我喜爱存茶,同一批茶,乐意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把它拿出来,撬几泡来喝,带着期望,享受不同的味道。今年酸味淡了,涩味重了;明年涩味更重,酸味消失了,甜味出来了;后年又不一样,年年都有变化。更迷人的是,同一份茶叶,每次的开水冲泡,茶汤都能够带来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变重或者变淡,而是香气滋味的各种指标在进行动态的调整。
收藏的普洱生茶中,我最爱的是一款帕沙古树茶,一共不到50饼。去年夏天喝它的时候,美妙极了,茶气凶猛,生津却如连绵小溪,缓入心田。今年夏天,我重新拿出来喝,发现茶的香气少了一半,苦重,生津也少了。不过我对它有信心,底子摆在那里,只需要等待时光的雕琢罢了。
对于喜爱老茶的人来说,新茶只是半成品。他们买过来,放着,期待它从青涩变成熟,单薄变稠厚,从普通变优秀。这种感觉,好像家长养育小孩,心中藏着期望,眼里瞄准目标。不过,小孩长大后,结果如何,和家长的期望是否一致,其实并不好说。如何才能储存出来好的老茶,大家总结出来了两个要点:好的茶叶底子和好的储存环境。
好的储存环境还容易解决,无非是通风透气,防潮防异味,保持一定数量的仓储,茶气相激。
好的茶叶底子,细究起来,这个概念还挺复杂。在相同的茶区里面,我们才能谈谈这个概念。(不同茶区的新茶口感不一样,存放转化后的口感也不同。)在同一个茶区里面,习惯认为:春茶比秋茶好,古树茶比台地茶(一般指人工密集栽培的,生长年限低于50年的茶)好,高海拔的比低海拔的好,嫩叶子比老叶子好,这些说的其实是茶青的品质。再加上茶叶制造技术水平,就决定了茶叶底子的质量等级。普洱生茶的制造技术比较简单,茶青好,制作出来的生茶的质量等级就高。熟茶不同,茶叶的制造技术水平对最终成品的质量影响更大。因此,即使有好的茶青,如果制造技术不过关,一样制造不出好的熟茶。
对于成品普洱茶,我们能否通过品饮,来判断其原本底子质量的高低呢?其实,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行内人士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挑战,和普洱茶的魅力一样,来源于茶叶的变化。也许,新茶下来特别好喝,带劲,各项指标都好。放上三年,拿出来一喝,味道寡淡,香气消散,各项指标都差。这时候你让行内人士来喝,他认为这是烂茶。再放三年,拿出来喝,可能又变好了。所以,即使是行内人士,也不好轻易下定论。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说了,那只挑当年的新茶买,当年好喝,以后估计也好喝。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不良商人利用这点,新茶制造的时候不晒青了,改烘青了,把新茶的香气做的特别浓厚,喝起来一级棒。这种茶叶,新茶很好喝,放三年,变差了,再放三年,更差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差,不会变好。什么原因呢?烘青法把茶叶的活性成分都灭了,茶叶废了,没法变好了。
最近,有个普洱茶品牌开展了一项有意思的市场活动。该品牌把过去10年来自同一个茶区,采用相同工艺制造的茶叶,分年份摆放展示,提供给客人试饮。通过这项活动,消费者就能够了解同一款茶叶在不同年份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味道,提高对普洱茶转变过程的认识,从而也增加了对该品牌的信任度。针对某款茶叶,其中说到:第1年蜜香浓郁,第2年果香上扬,第3,4年淡而无味,第5年,微酸难喝,第六,七年滋味渐浓,第8-9年陈香微现,第10,11,12年滑顺柔细,滋味均衡。总得来说,我欣赏这种透明的市场活动,比以偏概全的炒作“越陈越香”概念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