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是把人的情感和感知看成一种科学。本书的主要脉络是通过不同心理学家的实验串联,最开始研究动物神经反射行为,到人类对于周围事件的各种反应,再到猕猴的行为变化以及人类对于婴儿的态度和情感,最终讲到一切的心理变化都来源于大脑的神经元传递,于是外科医生通过切除大脑组织来治愈心理疾病,为此发明各种可以让人类变成过目不忘的新形药物,通过药物刺激人类大脑各种神经末梢,导致人类像喝了忘川水一般把过往记忆磨灭的一干二净......最终人类在科学之路上越爬越高,回过头来都让位道德和良知。
之所以我能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家里有人得过癔症,所谓癔症其实就是幻觉症,有些是生理感受的幻觉,有些是事件幻觉。你无法理解那些得了癔症的人如何惟妙惟肖的描述他们和已经死去的亲人各种互动细节。即使事情过去多年,我还能清晰记得,家里人都无法理解他们是怎么遭遇的,甚至花重金去仙人那里祈福,仙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帮你构筑了符合病人遭遇的另一个版本故事。当时甚至让我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神灵,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实在好奇为何这些人能看到我看不到的世界,我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于“幻觉”。
为了明白为何会出现幻觉,甚至跑到图书馆去找荣格关于梦境和幻觉的心理学分析,总结发现当人在工作生活中受到很大的外界刺激或想逃避现实时,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而现代社会,城市环境日趋拥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导致现代人各种心理怪病层出不穷,比如强迫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被迫害妄想症......个人觉得,归根结底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多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各种压力和精神紧张所致。
书中有个实验印象比较深刻,通过老鼠生存环境的测试验证了我对于依赖心理的一些推断。这个实验讲到科学家把两组老鼠放到不同的环境中,来测试他们对毒品的依赖性。
科学家发现,在生活条件优越、舒适度较高的环境中,老鼠是不会选择去饮用含有海洛因的水;而另一组老鼠在非常拥挤脏乱的环境中生存,它们会优先选择去饮用含有海洛因的水并很快产生依赖。由此想到了我们每天为了工作更加有精神而饮用咖啡或者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以便更好的完成工作。而当我们周六日在家,不需要集中注意力时,也不会主动去想要喝咖啡。当我们一直饮用咖啡后,每当需要集中注意力完成高强度工作时,就想先来一杯咖啡提提神。这和那些在老鼠是何等相似。
由此看出,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药物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的依赖,比如癔症患者,他们会觉得内脏疼痛或者头痛,一定要吃药才能得到缓解,但到医院里去检查又无法发现任何器官问题,其实是因为他们工作压力较大或者是生存环境恶劣所致。
再比如本书作者发现,有个中年妇人的女儿因为跌入游泳池导致终生瘫痪,老公也离开了他们,妇人还得了乳腺癌,她无法接受现实的打压,于是她相信女儿瘫痪是因为被上帝选中来代他人承担世间的痛苦,所以女儿具有了神性,女儿床头的神像会分泌油脂,这些油脂可以帮助伤口愈合治疗疾病,作者真的跑到她家找到了神像上的油脂擦拭在自己的伤口上,然后“信以为真”油脂可以治疗伤口。我在想那是否是被情境所感染的同理心驱使作者相信了这一切。
心理学早期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到了今天的商业社会,已经作为能驾驭人类行为的学科而被商业所利用。比如在产品设计时,我们无时不刻的通过各种心理暗示来左右人类交互行为。在游戏中每天签到就能获得抽奖机会,游戏运营和和设计师们把奖品设计的很吸引人,并且每期奖品都不同,被刺激到的用户就会每天去游戏里签到,由此游戏的日活跃度被拉伸。再如我们知道人性的懒惰,在做UI设计时,当遇到两个按钮操作同时出现时,UI设计师会把系统暗示用户做的那个操作在色彩上做的更加明显,从而诱使不思考的用户去点击,这一招一直很管用。而那些不太想让用户看到的提示文案就会在色彩和文字大小上弱化,从而让用户自行的视觉模糊忽略,比如用户协议等。这种运用设计心理学处理人们交互行为的方法无处不在。广告主和各种产品设计师都在通过心理学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将婴儿和医生作为广告主题来体现产品的自然配方和可信赖度;通过明星的IP作用,来诱导脑残粉们去购买一些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产品。
心理学第一次把人的感受作为关键研究对象,无比关注人的感受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动机从而影响人类对于事件的判断和行为,它就像大脑中的砝码,称重然后输出感受和行为方向。大家都知道要控制人类最好的方式是控制人类的大脑,而心理学也许就是控制人类大脑的一种无形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