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平谈武式太极拳身法习练心得
笔者习练武式太极拳有年,对其身法要领的揣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为便于同好参知,特将心得抉出,以利同好共参。
1、涵胸:其要领是:“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住下松,两肩微向前合。”涵胸,首先是用意,是意识对胸部区域的组织要求。胸,既包括胸骨、胸肌,也包括胸腔内部。胸不可挺,包括既不可往前挺,也不可住上挺。要做到胸腔内外一起往下松,其结果是两肩自然微向前合。胸不可凹,是指胸骨及胸腔不可向后凹陷。向后凹陷,则不能实现气沉丹田。
涵胸,在组织身弓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可以说,做不到涵胸,则形不成身弓。同时,涵胸又是以心行气的必要条件,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能涵胸,则两手、两臂之意才能在胸中运化,产生内在的圆动。
胸往下松,松到哪里呢?我体会,在意识训练上可分若干阶段进行揣摩。第一阶段,将胸中之气松开下沉达于腹内(丹田)。第二阶段,将胸中之气松落于胯根以下,膝盖以上的两大腿内侧圈内。第三阶段,放在膝下至地面之间,使胸中之气与地面有拔丝之感。第四阶段,则放在地下的不同深度直至地球的对面。熟练后,打手时,彼之劲挨我处,我则能将其劲下顺至腹、至胯、至膝、至脚、至地下。对方触之则有空洞无物之感,若勉强用力,则易被我弹掷而跌出。
实践中可这样操作:在腰脊命门放松的前提下,尾骨根微往前收,用意使腰胝骨与后背联系起来,使尾骨根与大椎装上弓弦,使锁骨与腰脊、与耻骨、与胯根均装上弓弦,在腰脊的主宰下产生内聚之劲。
检验是否作对了涵胸,可摆任意一个拳势,让对方用力来扑、来击,如果对方用力僵紧,则会被反弹掷跌,而我的外形并没有明显的动作。如对方用力不僵紧,则能吸起彼劲,使之拔根落空。能如是,则胸中有空松圆活之趣。
2、拔背:其要领是,“由腰脊(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背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命门以下往下松,命门以上意往背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这个动作不能做实,也不能做得意识不够。不可低头,低头则裆吊不起来,也不能提挈全身。
拔背是整体蓄劲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力由脊发的前提条件。能做到拔背,则能使周身产生弹性,周身处处能发劲放人。
实践中,在脊骨松放的基础上使背部肌肉往下松,产生意往上拔的感觉。须要注意的是,用意不能太过。拔背的结果是两肩松开灵活。在拳势的“起、承、开、合”中,拔背要始终存在。也就是说在气势开大、放劲时须有拔背之意,在气势收合蓄劲时同样须在拔背的状态下完成。
3、裹裆:其要领是,“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不可用形,两腿统一如同一条腿,能分清虚实。” 此身法是用意完成。两膝着力,但不可用力。用尾骨根收两脚、两腿之气至命门,在虚实分清的状态下完成。
裹裆身法是实现周身一家的重要方面,是两腿得力的基础。能裹裆,则能实现两腿劲由内换而阴阳相济。能裹裆,则能化劲于无形。
4、护肫:其要领是,“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饱满。”护肫,是气沉丹田的内在要求,是涵胸拔背的必然结果。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一身便无主宰。肫不护,则腹内不能达于松静,气势也便不能腾然。此身法妙在两胁微敛及下收前合(下收前合要收合到对方脚下)。当练至内中感觉松快饱满的境地,打手时,能将对方弹出掷跌而我外形不动。能如是,则说明基本掌握了护肫的要领.
5、提顶:其要领是,“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 此全是用意,关键是神贯于顶,提挈全身。其难点是,在整趟拳架的“起承开合”中,始终保持提顶之意。
头顶百会与周身各处都要保持联系,随时都有相吸相系之意。如百会与地面(地下)有拔丝之意,则当对方劲力从上向下击我时,对方会被我弹出掷跌。
实践中,要体会百会与两脚涌泉穴的联系,体会百会与周身各点各处的联系。百会提挈全身,达到静而合为无极,动而分为太极。
6、吊裆:其要领是“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腰脊意向下,脊骨根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上翻之势。” 当做到了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等要求时,吊裆与提顶相联系,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产生气沉丹田的感觉。能吊裆,脊骨之气则能通过脊骨根朝前运动,由丹田往上翻之,气势也便能腾然。脊骨之气能沉于地下,则能掌握提放术,能掌握提放术则能练出撒放劲。
吊裆是实现劲由内换的基础。通过“吊裆”的练习,能使丹田之气沉入地下,能将自己的脊骨之劲送达于对方的脚下,能断人之根,拿得人起,而我的外形没有明显的变化。
7、松肩:其要领是,“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往下沉,意中加一个静字。”松肩,必寓意在两肘之下。肩不松,则气不能达于丹田。松肩的练习可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肩气行于肘;二是肩气行于胯;三是肩气行于膝;四、肩气行于脚下,即肩气入地。在“提顶”的统帅下,与涵胸、拔脊联系起来练习松肩,则能产生周身的弹性。
8、沉肘:其要领是“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沉肘,必须寓意在两手掌之下。通过沉肘,使两手与两胸相系相应。由两胸支配两手的运劲,使两手无散漫之势。沉肘时,肘不论多高,总应与地面、地下有联系之意。开时,两肘要有挫地而行的意思。尤其是练习缠丝劲时,两肘应能从全身各处抽出内劲之丝来。肘气不是呆板的,贵有预动之势。从两脚到两肘,内劲应该通畅无阻。能沉肘,则能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化劲和发劲。
9、腾挪:即“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气分阴阳,阴者精神贯注,阳者气势腾挪。气分阴阳,太极拳就有了物质运动的源泉,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腾挪”不是某个具体的拳势,而是一种状态,是整体待动势。精气神贯注于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意注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
我意欲向何处,“脊骨根”便直对何处。转变在两腰眼中。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退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退右步时,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右腰眼微向上抽,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两个腰眼点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以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虚者,须气势腾挪,实者,则精神贯注。精神为实不可外漏,气势为虚而必须包围精神。两臂与两股同时保持腾挪状态。
揣摩动静之术,要体认: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动则由无极而生太极,一静则由太极而归于无极。动者,气转也,即气的阴阳转换是也,非指外形的动作。静者,阴阳待转也。动之先,应交待从什么地方转到什么地方;静之先,应交待从什么地方合到什么地方。
10、尾闾正中:其要领是“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并且脊骨根与大椎脊骨有垂直在一条线上之意。”能尾闾正中,则腰脊命门才能前移至中心位置,气势才能形成八面支撑,并能向八面转换。这样,就能拿起对方的意气,断彼之根于无形,进而实现引进落空而人莫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