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我们心目中,是那种宁愿把自己全部都给了家人,而不考虑自己的奉献式母亲。但最近再来看,我感觉,好像妈妈的心不在我们这里,或者说不全然在这个“小家”,妈妈好像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因为她的喜怒哀乐往往容易受制于她的原生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姊妹。
外婆的偏心
妈妈是老大。最早成为家庭主要劳力的是妈妈,最早出来挣钱的是妈妈。外公外婆身体不好,最能送医、陪护他们的是妈妈。妈妈一共姊妹七个,他们六个弟妹的第一份工作、甚至成家的伴侣都是妈妈操心张罗的。但是我记得,姥姥会因为小舅来城里上学住我家,而“要挟”妈妈说,她看大了妈妈的女儿(她的外甥女),就该尽心照顾她的儿子(小妈妈19岁的小弟),不能慢待了她的小儿子,慢待了她的小儿子、小女儿就是不孝敬她、对不起她……虽然我还小,但我记得这种感觉。我当时都会替妈妈觉得有一种“情绪综合体”压来,憋屈、委屈、伤心、愤怒、不公、沮丧、失望……它该叫痛苦之身吧?
妈妈那时候真的好不容易,也好不简单。
爸爸的抱怨
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小儿子,本该受宠,事实上却是,爷爷奶奶的膝下“四儿无女”,他们很渴望有个女儿,但最后还是个儿子,因此给爸爸取了小名叫“刻板”,就是心不随愿的意思。奶奶很早去世,爸爸19岁当兵执行任务时,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奶奶,我们更是没尝到被奶奶疼爱的滋味。后来爷爷娶了后奶。我想,爸爸可能很难体会到全然母爱吧?更何况那个年代那个多子家庭。丨记得听爸爸说过往事,爸爸说,和我伯父家的孩子们(我的堂哥们)一起长大,爸爸刚懂事,就帮助奶奶照顾“侄儿们”,给他们端饭什么的……我就想,奶奶再细心,恐怕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好好养育爸爸长大,侄儿们又多,媳妇间事多,嫂嫂们对待爸爸这个小叔子的做法反而成了爸爸的创伤,所以爸爸变得抱怨,也是情理中的“副作用”使然。
印象里,爸爸总会有很多不满。不满意这个,不满意那个,其实他最不满意的还是他自己。他说,妈妈做事粗心、手工粗糙。现在想起来,才能看到他们更多的面向。比如爸爸就能做手工、用缝纫机。而妈妈总是快速地草草了事,可能快点完成是对于妈妈最重要的。唉,爸爸小时候也挺不容易的,其实也挺不简单的。
妈妈的忽略自己
妈妈是个牺牲者。如果有那么一个选择题的话,妈妈可能会放弃她所有的一切,也会争取我们的活着。她养育我们的时候,总是忘了自己也是有需求的人。她说,她爱吃白菜帮子,我信以为真。她说,她爱吃菠菜根,我信以为真。现在想起来,自己当初被妈妈宠得有多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