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体以和睦为兴盛
一个人独善其身,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只是具备了立身于世的基础,并不能在人群中形成更多的能量。因此,必须融入团队之中,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如同一只手,一根根手指的力量显得单薄,但如果握成一个拳头,形成合力则力量倍增,这就是团结和睦的力量。“家和万事兴”,何况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团体?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事业,然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言,和睦是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有和睦才可能有家庭幸福、国家兴旺和世界和平、共同进步。
二、精进以持恒为准则
精进,是佛家的词汇,是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之一,其对治的是人们久远以来形成的凡事容易“懈怠、懒惰”的习气。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这是正常的,但必须自觉地加以克服,以勇猛心去破除。而惰性是最容易滋长的,如果你只是一时的冲动去对付,一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它随时都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根治它就必须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毅力。一时之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健康以慎食为良药
身心健康是根本,如果一个人失去健康的身体和心灵,则生命将会常常处于痛苦之中。那么要想在生活之中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将会难上加难,甚至使自己的亲人为你的病痛担负更多,付出更多的体力和精力。因此,你的健康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亲朋良友,每个人都有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的责任。
,这就要求我们有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择善行而去恶习的清醒头脑。然而精神愉快、心理健康要以注重道德修养为前提,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尤其是管理干部在理论水平、思想境界、治理策略等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高,更需要良师益友的帮助才能得到健康地升华。
四、诤议以宽恕为旨要
“诤”乃直言劝告之意,“宽”有宽厚、仁爱之意,“恕”即合于我心之意,“宽恕”二字不仅代表着做人的美德,也表明着做人的水准,对他人应多一些宽容、爱护和仁慈之心。孔子讲“宽则得众”,做到“宽厚”便能得到广大员工的拥护与支持,才能通过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情感关系,激发全体员工强烈的认同感、责任感,使每位员工能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从而以团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五、长幼以慈爱为进德
“慈”在佛家语汇中是“与乐”的意思,就是给予别人快乐。以“慈心”、“爱心”面对芸芸众生,正是增进德性、完善品格的根本目的。倘无长幼慈爱之心,而空谈爱集体、爱国家,岂可令人信服。长者有慈爱之心,对幼者给予关爱、帮助,幼者有敬长之德,以学习长者的知识、经验为自豪,由此长幼皆有进德。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为人熟悉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一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脍炙人口的格言,也是最让人感觉到温暖如春和浓厚人情味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其根本点也就在这里,它表达了对长辈的孝敬,传达了对后辈子孙的关心和爱意。因为,中国人文精神中早就传达了一种信息,人不能独自存活,是父精母血,孕育我们的血肉之躯,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何来我们的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天下最无私的,故“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骨子里明白这一点,中国社会倡导的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敬之以“孝”,回报以“反哺”之情。谁做到了,才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一旦背离了这一点,他也就和禽兽为伍———甚至于禽兽不如。
六、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学记》说:君子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就一定要通过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代的王者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当时的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7年、大学9年或更长。小学生主要学习识字和一些规矩礼节,大学则要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和从政的本领。关于大学教育,《学记》介绍说:“一年学会断句读书的能力,三年学会敬业乐群的本领,五年能博学亲师,七年能讲学论友,这叫小成。九年能触类旁通,遇事不惑,不违大道,这就叫大成。达到大成境界,然后才能化民易俗,使近者心悦诚服,使远者怀义向往,这就是大学之道。”
七、待人以至诚为基石
“诚”与“真”相近,密切关联,但诚更富有内涵和深度,“诚”乃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意。失去了“真诚”,“善”与“美”就无从谈起,(真:合规律性;善:合目的性;美:即两者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莫过于一个“诚”字,诚是培养自己善行的土壤,如果每个人待人以至诚,自然能齐心协力,相互信赖,则事业必然会成功。否则,每个人待人都百般防范,与人为敌,则凡事要有成则难而又难,就算有“收获”,也怕是难以长久。
。
八、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易经》称,谦:亨,君子有终。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谦”是长养德行、增长学问最好的方式,只有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行事,才能在和众人相处的过程中以众人为师,不断充实自己。正如一只杯子,如果装满了水,要继续往里面倒水是不可能承受得住的,一定会倒多少溢出多少,而一只空杯子,才可以往里面注入并承受清水,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虚心使人明白“人无完人,天外有天”,可以使自己不断去学习、去进步,骄傲则使人自满,因而失去向别人学习的机会。
谦虚方为大度,恭敬方显有礼。因此,与人相处,贵在谦和,同时要恭敬,所谓“恭则不侮”,“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是难以在众人中获得同样的尊重和礼遇的。故而,应以谦逊的态度去学习、以平和礼敬的心态去处世,积极培养谦虚为人的作风,内心要诚恳、态度要和蔼,作为君子更应“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并且,要明白“三人行,必有吾师”,“师”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见善则学之,见不善者则引以为戒,别人的好东西赶紧去学,别人做得不对的事情,则作为反面的例子,不去重蹈覆辙,这就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
九、凡事以预立而不劳
人生于世,不外做人与做事,其实人一生下来就在做人,关键的是做什么样的人?是成为社会的健康细胞,还是病毒?当然谁都想做前者,也就是要做有益于社会、他人的人,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要看一个人做人做得如何,更多的要在他做事的过程中才能体现。而一个人行事,必须有章法,有分寸,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都要了然于胸。
十、接物以谨慎为根本
“接”乃靠近、接触之意,“物”指自己以外的人或环境,亦可指众人。世界上怕只怕“认真”两字,要认得人生的真谛,认得处世的真言,认得他人的真心,总在于一丝不苟的态度。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总要尽心尽力,尽己所能,天大的事情也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必须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竭尽全力去奋斗,不在任何细节上出现疏漏。
待人接物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可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谨于言,慎于行,心中应明白事情的轻重,哪些话该说或不该说,哪些行为该做不该做,自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弄清楚之后,才能在处理过程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也就是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这一切的根本前提就是谨慎,这正是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的体现。否则,盲目从事,反而会失去工作的准确性,最终欲速而不达,无法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因此,谨慎从事,正是达成良好效果的根本,否则无法形成“敬业乐群”的企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