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为明,始于格物,中于省察,成于致知,知至而后谓明之明也。
故明有始终,行有初成。明于未明,始也;既明而不惑,终也;因圣人之教,而明修道之要,初也;循修道之方,以致至诚之功,成也。
故诚者,始于实,终于成,体用皆具,本末一贯者也;知此,然后可以语乎诚。
知止为始,能得为终。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圣人就划下道道,下限为知止,上限为能得,中间这个区域,看各自努力。
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那种“知道”,连格物都算不上,更别说达到致知了。而且你今天看东家讲得有道理,明天看西家有道理,左一个道理右一个道理,自己都把自己绕晕了,这是惑不是明,怎么能过好这一生?
有些人擅长构思,想啊想啊,时间轴任务线都规划好,想到兴奋的时候整宿睡不着觉,感觉事情好像做成了!也确实有实验表明,当众公布自己的目标,容易让人产生过一种“目标已经达成”的感觉,从而拖延后面的执行。儒家教你,做到了才能称得上是“明”和“诚”,没做到的时候,先干嘛后干嘛该干嘛就去干嘛。如果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道理,现在的执行力应该高一个档次,也就基本告别拖延症。
而儒家所说的“自明诚”,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词组,应该是“实现自我”/“自我完善”之类的,明,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诚,听自己的,做自己的,而《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就是一套成体系的教材,就像游戏攻略一样,读懂这两本书就知道该如何做,至于游戏通关还是要自己老老实实打一遍的。
自明诚,谓之教。读书会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年半,接下来的一年半,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