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李马小学学校组织,全体家长听一场由刘菊香老师关于把"溺爱"变"真爱"的家长会议。
刘老师的声音温和,虽不缓不慢的向家长们讲解着。我感觉她的某些词汇像一个个小石子一样扔进我的心海,泛起阵阵涟漪。我的童年经历如幻灯片一样一页一页在我眼前翻阅。
她说,"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溺爱"的表现重要的一条有,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能力其中包括∶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良好习惯、阅读能力等。她说,要让孩子适当的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培养自理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听到自己心里涌现出一句话 "我的母亲,原来也曾那么的‘溺爱’我。"竟有点泪目,在我印象中母亲她不怎么关心我,而我却连自己家里种的地的位置都搞不清楚!她以自己的方式爱了我这么多年,而我却从不自知,我还曾抱怨她那么多年。
很奇怪,母亲虽爱我的方法不对,此刻心理竟有幸福感和愧疚感两股潮流在心里相互交融。
当然了,对于我的两个宝贝我是"该用就用,从不会不舍得。"因为我知道,当中的利害关系。即使再爱,也要培养他们独立的能力,我不能为他们保驾护航一辈子。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丰满羽翼,让他们将来飞的更稳,飞的更远。
想到这里,我时刻牵挂他们的心,稍微松了松。
要满足孩子的真正需求,做到"真爱",安全感的培养尤其重要。有了安全感,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才更自信,不紧张,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也是能抓住更多机会的基础条件。
如何做到?第一条就是,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如果非要吵架,也要在孩子面前和好。让他认为,爸爸妈妈之间和同学之间一样,会有吵架当然也会和好。
我的童年就是在和父母不断的吵架声度过的,家的气氛总是很紧张。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听到母亲歇斯底里的吼叫声和摔坏门窗的玻璃声?从很早我就明白,眼泪是最没用的控诉。因为从来没有人来关心这个心里很慌、很怕的孩子。所以,很小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只有文字才能收留我所有的心事,在写的过程中郁结的思绪也会慢慢瓦解。以至于,我现在的文风大都是心灵对话的形式。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就特别的压抑,安全感系数很低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好在我后来我结识了书和音乐这两个的可靠朋友,感到孤独的时候,书和音乐是最好的陪伴。他们能缓解我的寂寞和焦虑,滋养我干涸的心灵。
我眼前又浮现我偶尔对孩子训斥的一幕来,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只是我自己心理不舒服把情绪发泄在他们身上。我深知没有安全感折磨的痛苦,于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诫自己,不能再这要做,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孩子。
刘老师说,作为父母不到不能将坏的情绪传染给他,还要做"孩子情感的过滤器"。给孩子情感合适的回馈。即使再糟糕的一件事情,也要以积极的语气描述给他听。因为"糟糕事情百分之十源于事态本身,百分之九十源于情绪!"
当然,谁没点烦心事或身体上不舒服呢?这时候老师说了要"适当示弱",明确告诉他父母也有不好的时候,"一直挺着谁都会累",这样也能教育孩子慢慢去理解你,去体谅你的辛苦,懂得去感恩。
多跟孩子进行爱的互动。比如,做亲子游戏。做游戏的时候要人在心也在,不要说"快点做完,我还没有洗衣服什么的! 这样会让他误以为"洗衣服比他还要重要"。陪他玩一会后,再去忙别的。
这一点错误,我经常会犯,老师的讲解让我幡然醒悟。原来很多时候,我将孩子伤害的这么理所当然!
刘老师说,"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疼爱子女,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因为眼前的"舍不得""这都是小事儿"而不当回事儿。
很多大事的发生其背后,追根揭底都是因为这些小事儿铸成的。不要等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去追悔莫及。
在听刘老师的讲课中,我不断反醒自己,也时不时的揭开自己心灵上的痂。毕竟,它在身体的一角长了这么多年,长久的部分阴影忽然见了阳光,心灵上还是有些失措的,但更多的是欣喜。伤口不是一天留下的,当然也不能一天就治愈。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也会把自己变成孩子,不仅是因为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理解孩子,摸索更好的方法去养育孩子,也是让自己不完美的童年再重活一次,安慰那个内向又无助的小孩,告诉她"你可以的!"我一直都不曾放弃成长,因为我知道,更好的我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子女,阳光照拂久了自然也会心生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