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合为何意?
野合一词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其第一段是怎么写的:“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这一段文字不用白话翻译也能明白其叙述的意思,问题是“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以现在的语言习惯,把“野合”就直接理解为“野外媾合”了。我觉得这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理由如下:
1、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世号“小司马”,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他在《史记索隐》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中国古代礼仪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适年龄,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凡是在这个范围之外的都是不合礼仪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迎娶颜徵的时候,已经是72岁了,因此称之为“野合”。
2、清代毛奇龄撰写的《昏礼辨正》中也说到:“幼时观邻人娶妇,妇至,不谒庙,不拜舅姑,牵妇入于房,合卺而就枕席焉。归而疑之曰:此非野合乎?”也就是说,这样不按照婚礼的程序进行的婚姻,就是野合。古代的婚姻是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这在《礼记·昏义》中有详细的记载,它规定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应遵循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如果不照章办事的话,就是野合了!
3、从《史记·孔子世家》第一段的语序来看,“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