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阅读完《学习之道》。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今年还阅读了一本同样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样是一群翻译者翻译的、同样是讲学习方法的、同样是适用于固定领域的一本书——《刻意练习》。我对《刻意练习》非常认可,因为该书解释了我什么围棋下得不好,批判了天赋决定论、努力成功论(1万小时法则)、成年人很难进步论三种观点,揭示了天才是刻意练习结果的道理,这使能够激发起我学习新技能、新东西的信心,传授了我如何突破瓶颈、成为专家、改变命运的方法。由此,我对其姊妹著作——《学习之道》产生了极大兴趣。
昨天一看完《学习之道》,我就在思考一些问题:这本书到底让我学到了什么?花这么多时间阅读这本书值得吗?学到的东西能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等等。从那时到现在,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我能够审慎得出了一个观点,本书值得花这么多时间来阅读,理由如下。
第一,本书介绍了大量的学习方法。比如回想、归类、简化、类比、比喻、拟人、与人交流、向别人讲解、交叉式学习等。这些都能够让学习内容更加形象、更加好记,也记得更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这些方法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了符合个人情况、倾注个人精力的编码。自己亲自参与编码的东西,当然很难忘记。
第二,本书解析了学习过程中很多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因素。比如在学习中,既要重视专注模式,也要运用分散模式;既强调了自学的价值,也强调了教师教授(导师)、学习伙伴的作用;既否定了懒惰的价值,但也承认了延误的特定价值;既肯定了单个器官的价值,也凸显了多个器官共同促进学习的作用;辩证地讲解了快与慢、天赋与努力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说,这本书让我注意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如过去对老师的作用不是很看重,耳、眼、手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比较少。明白了作者的这些观点,以后我在学习某种技术、某种知识方面,就会少走弯路,就会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三,作者提出的某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比如,考试的时候应该采取由难到简法——就是先大致浏览一下试卷,然后从最难的题目开始做,如果一分钟内没有做出来,就去做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去做复杂的题目。作者解释这种方法之所以能行,是建立在先做复杂的题目,做出来更好,做不出来后在做简单题目的同时,我们大脑也在通过分散模式进行思考(我的理解是潜意识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比较认可这种观点,事实上很多时候,某个熟悉的名字我们突然就想不起来,但是等我们做完某些事情时,甚至在做某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突然就想起来了。这种情况就是潜意识思考的结果。还有一个让我很楞了一下的观点就是学习和运动的观点。作者认为,规律的锻炼可以让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锻炼似乎有助于促进记忆力相关脑区中新神经元的形成,锻炼也会生成新的信号通路,而且似乎不同类型的锻炼——跑步或散步和力量练习相比,在分子层面产生的效果会有略微不同;但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都会对学习和记忆发挥强大的效果。现在想来,运动通过转移视线,解除了学习压力,确保潜意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运动还保证了健康,而健康是学习的重要保证。如此一来,运动促进学习也是理所当然了。这让我回想起参加高考的情况,在考试前一天、考试每天下午我都积极打乒乓球,流了很多汗,导致每晚我都很累,都睡得很好。这样确保我能够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发挥出正常水平。而据我回想,当时一些同学之所以发挥失常,可能与临考前的继续疲劳学习有很大关系。
第四、本书与《刻意练习》都肯定了只有正确地运用学习方法和不懈努力,你都能够改变自己,造就不一样的未来。对此,我深以为然。我一直坚信,每个人只要决心、只要努力都能够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找到有效的方法,然后坚持不懈、全神贯注地向目标前进,最终你能够实现目标。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实现目标,那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过去的你无法仰视的。作者认为,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人都可以重新对知识进行有效编码、提取、运用,人人都可以避免自负、学习别人的优点、向老师请教,人人都可以重塑大脑、建立自己的记忆宫殿,人人都可以克服拖延、变得认真勤奋。是的,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与《刻意练习》一样,本书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确定性强、规律性高、运气作用因素小的行业、学科和事情,例如技能学习、自然科学学习、做事方面,不大适用于确定性不高、参与者多、规律性差、运气作用大的行业、学科和事情,比如投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尽管如此,两本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后者基础知识还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