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
第一次乘坐地铁,是在北京。记得当时,我是去天津看同学黄香。然后,她带我去北京游玩。
下了大巴车,我们便乘坐地铁去故宫。第一次坐地铁,我不知道如何买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路线,只能看着黄香在售票机上操作。
当时,在我眼里,能在售票机上买票,简直就是高科技了。我不禁感慨,一线城市就是发达。
检完票后,我们来到地铁站等候地铁的到来。
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可以说是摩肩接踵,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看着移动着的人群和疾驰而过的地铁,我像见到了一处独特的风景一样,被深深地吸引了。
每到站一班地铁,就会有很多人从地铁里涌出,然后,急匆匆地向出口走去。而等在站台上的人们,则紧张有序地排着队进地铁。这一下和一上的交替场景,让我感知到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紧密节奏。
终于,我们要坐的地铁呼啸而来。我们跟随着人们走进地铁里。已经没有座位了,我们只能扶着把手站着。地铁开始启动,我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对着黄香笑了。黄香问我笑啥?我不怕黄香笑我,毫不掩饰地说:第一次坐地铁,有点儿激动。不过,我怕被别人听到后笑我,就没敢大声说。黄香听后,悄悄地告诉我:我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也跟你一样激动。我俩相视而笑。
地铁的速度很快,每一站地大概只有两三分钟。这在地面是不可能达到的速度。因为地面的车太多,根本不可能畅通无阻。
地铁里的人们,表情多数是沉默的。也有跟朋友在欢快地聊着天的,也有跟情侣之间亲亲密密地依偎在一起的,也有孩子靠在大人的身上边吃东西边玩的,也有乞丐手中端着一个搪瓷杯子在原本拥挤的车厢里一步一挪地面向每个人讨钱,也有人背着吉他弹唱着歌曲卖唱的,也有人背着个布袋子穿梭在人群中兜售他的小商品……我算是开了眼界了,见啥都觉得好奇。可能黄香已经见惯不怪了,因而毫无反应。
我们到站了,跟随着人流一起走出了地铁。与上地铁时的心情有些不同。我们被淹没在人群中,被城市节奏影响着、推动着向前走,恍惚间觉得自己也是北京人了。
这是我的第一次坐地铁的体验。
后来,沈阳地铁开通。我特意去体验了一次。
新开通的沈阳地铁站,宽敞明亮又崭新。比起北京的陈旧的老地铁,沈阳的地铁是一款年轻、新颖的地铁,地铁站也充分体现了它“高大上”的风格。
沈阳也有地铁了!作为沈阳市民的我,坐在沈阳的地铁上,顿时拥有感和自豪感满满的。
如果说,第一次在北京坐地铁是旅游观光的心情,而这一次,完全是享受和体验的过程。眼中所见,全是城市的风景。而它的快捷与方便,在日益拥堵的城市中凸显着,几乎是很多人的首选交通工具。
我也一样。每当在高峰期,或者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我都会选择坐地铁。它可以长入直趋地行进,而不像在地面,随时可能会被堵车。
在美国,我也曾坐过地铁。
至今我都记得第一次与儿子独立坐地铁的情景。拿着朋友给标好的地铁线路图,按照朋友所说的在红蓝黄绿的中选择路线,然后在自助购票机上买票,再在纵横交错的地铁站台里寻找着绿线或者红线、蓝线所在的站台,找到后,还要区分来去的方向,经过小心地确认之后,才放心地等着地铁的到来。
上了地铁后,我又丝毫不敢分心地看着地图和每到一站的站名。美国地铁,自然是英文标注站名了,我一个站名都看不懂,所以,丝毫马虎不得。好在华盛顿是个大的中转站,下的人是最多的,因而不容易坐错站。回来时也比较容易,由于是个终点站,只需要选对路线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北京的地铁,是在1971年开通运行,美国纽约的地铁,要比北京早一个世纪。从地铁和地铁站的陈旧程度就能看得出来。而它的利用率也相对比较高。很多人生活在远离华盛顿或者纽约市中心的地方,工作却在市中心。除了开车上班以外,地铁就是多数人的不二选择了。
美国的地铁,座位的设置跟高铁一样,是一排排双人座。地铁内少有人站着,几乎都是坐在座位上。而国内地铁的座位,是长排座,只在两端。中间的位置大,可以容纳很多人站在那里。
无论是怎样的结构,还是历史的远近,地铁,都在行驶着它始终不变的责任和节奏。它为城市的节奏带来稳定和保障,因而广受欢迎和利用。
地铁,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它是开往春天的地铁,充满着希望,也承载着或美丽或忧伤的故事;它是开往夏天的地铁,有着缤纷多彩的生活色彩,总是令你在每天的地铁时光中流连忘返;它是开往秋天的地铁,载着你满满的收获驶向美好的未来;它是开往冬天的地铁,在慢时光中品味生命的春夏秋冬。
地铁,与城市,与人类,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