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回家,母亲责怪我不安心的看书,又跑回来。工作的地方距离家只有30分钟的公交路程,总觉得如果没有经常回家,好像就是不孝。所以如果周六晚上忙,周天肯定起个大早,回家。虽然回家没什么事,就煮煮饭、陪母亲说说话,也总是要回家。今年带着毕业班,事情很忙;自己又想着要考公务员,所以母亲才有上面的抱怨——她总是怕我太累。
边工作边考公务员已经第三年了。第一年刚毕业,意气风发,复习得非常认真,但因为报的职位太热门,失之交臂;第二年带毕业班的学生,因为是第一届,生怕误了学生,便全身心的投入备课,考试只是去走了个过场;转眼便到了第三年,这是一个更加忙碌的毕业季,本想着只能再去走个过场,可是心有不甘,便买了课程,说是想拼一把。
虽说要拼一把,但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确实把很多精力花费在一些并不是很紧要的事情上。从八月份开始接触时间管理,看到大神们都身兼数职,很是羡慕,便每个月给自己定任务。任务包括考公、阅读、写作、电影、练字和运动六个方面。私人时间本就有限,还被这六大块分占,整天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而且还因计划无法完成焦虑不已。很多晚上,筋疲力尽的躺在床上在问自己,还要坚持吗?这样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
直至今日,妈妈的那句话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你每年的这几个月都在考,不觉得很费神吗?若能一次性、认认真真的考上,你可以多出多少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你喜欢的事?”
醍醐灌顶。
就如曾经看过的那幅蜜蜂的图片:许多蜜蜂在一个球中,如果蜜蜂们缺乏统一的目标,四散飞开,那颗球只能很慢的前进,甚至一动不动;而当所有的蜜蜂都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球便会飞快的前进。而我们那有限的精力便如那球中的蜜蜂,若是什么都想要,到最后可能一无所得;若是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兴许最后我们得到的东西会更多。有所取舍,才能有所得。
并不是你所有的努力都叫做“努力”,有些时候你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学会取舍,分阶段、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短期之内也许学到的不多,但长期坚持定能赶超他人。
这篇随笔写于2017年2月19日,直至今日已过去将近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舍弃了阅读、电影这些爱好,只保留了“饭后站半个小时”的小习惯,一心扑在考公的这条道路上。考公结果虽不尽人意,但这两个月一心一意的复习让我不再焦虑,且每天都能有所得。感谢母亲!“读万卷书”果然和“行万里路”更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