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意: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若乃善为甘美之辞,迁就是非,便佞阿谀,而使听之者喜,这便是巧言。务为卑谄之色,柔顺侧媚,迎合人意,而使见之者悦,这便是令色。这等的人,其仁必然少矣。”
仁本来是心里有,表现出来仁孝。而现在只是表现于浮面上,为了取悦他人,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仁爱之心呢?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与己也。”(程颢、程)意思是说, 不可以花言巧语,委曲求全,随便附和他人,用来乞求他人和自己在一起。
我想起了姜子牙的那个典故,周文王见姜子牙在渭水河边直钩钓鱼,很是不解,问姜子牙为什么这样做,姜子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后人自然根据需要解释为:做人要正直,有原则,对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能为了求得名利而曲意逢迎,丧失人格。
现实却是,人之常情,喜欢听自己顺心的,喜欢别人的奉承。巧言令色之人最擅察颜观色,迎合取悦,这样的人一般人总是喜欢的并没有警惕之心。很多时候双即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实在是人的劣根性。
现在老年人很多上当受骗不就是这种模式吗?一声声叔叔阿姨地叫着,贴心地问候着,受着平时不曾享受的体贴夸赞,不知不觉内心觉得妥帖的老年人就觉得花钱很值,不知不觉自己的钱袋子就空了。
到这种程度已经触犯法律了,自然有法律的制裁。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巧言令色,经常是指那些说的天花乱坠,不知道有没有真情实意的人,也许只是求得生存,领导在时奉承拍马一副面孔,领导不在就变脸为我不好惹的另一幅面孔。
还有一种认识,认为对谁都要客气,让每个人都要开心,这样处处老好人处处和颜悦色的“求仁”未必能够得仁。
孔子把巧言令色置于“仁”的对立面,表明在儒家思想里是崇尚质朴,注重言行合一,而反对花言巧语,反对随心所欲,只说不做的行为。直到现在,这种质朴的踏实态度仍是我们传统思想的主流与精华。做学问要踏实,人与人之间交往要有信,这些都是与巧言令色相悖的。
侄子反驳我说,现代社会,语言也是武装自己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现在的销售精英哪个不是巧言令色?他要做成项目完成交易,不得迎合对方的需求吗?“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求有需,也是社会的需要吧?
想想单位里的招商、渠道,莫名觉得侄子说得好有道理,他们宣传的东西有时候相当浮夸,就像离职的员工说,我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向人讲解宣传呢?业绩好的,都是自己先说服了自己,自己相信这一切愿景不是空幻的是确确实实会达到的。这样的能叫巧言令色吗?对自己?
而且画的饼好,也要双方协作并进,取得如意的结果。这就需要精诚的协作,既要保证自己的利益,也要保障对方的利益,故而在前期谈判时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在,有一份认真的态度在。希望达成意愿的表达也是坦诚得体的。双方的结果是好的,那么巧言令色又有何不可呢?
虽然我对巧言令色很不赞同,还是认为如果这种行为不违常情,不伤大雅,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只是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可以接受的。
姜子牙用直钩钓鱼,是修身,是怡情,却绝不会是为了生存生活。如果是为了生活所迫,想必会有另一种解释。圣人终究是不常有的。常有的是为私利私欲萦萦求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