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颤病”“痉病”,多从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角度进行论治。
在治疗帕金森时,中医药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今天,我们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二科主任医师陈志刚来聊聊这个话题。
1
帕金森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为病理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因仍不明确。
研究表明,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家族遗传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因子参与、兴奋性毒性作用、免疫调节失常等因素有关。
2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独特的优势,可贯穿于帕金森病的各个阶段。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症状轻微,生活自理能力良好,此时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中期患者,症状较重,但尚未达到使用西药的标准,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晚期患者,病情严重,生活无法自理,可采取中药配合西药的方式,减轻西药副作用。
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体弱,加之感受外邪、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诱发,导致肝脾肾受损,风痰瘀互结,上犯于脑所致。
帕金森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痰热动风等证型。
其中,肝肾阴虚证多见于中晚期患者,表现为肢体震颤明显,动作缓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两虚证多见于老年患者,表现为肢体震颤,面色白,表情呆板,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气滞血瘀多见于女性患者,表现为肢体震颤,动作缓慢,屈伸不利,表情呆板,面色灰暗,心情低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涩;痰热动风证多见于体质肥胖的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心情低落,
3
帕金森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多巴丝肼片、卡左双多巴缓释片及恩他卡朋多巴片等),还包括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辅助疗法。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而言,除了药物、手术等治疗外,日常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结构以及适度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在生活中应避免接触有毒物质,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劳逸结合。
饮食方面要均衡营养,多食用新鲜蔬果、粗粮、豆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同时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如牛奶、鱼虾等。
适当的运动锻炼对帕金森病患者也有很好的帮助。
例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肺功能;瑜伽、拉伸等伸展运动可以缓解肌肉僵硬;平衡训练则有助于提高身体稳定性,预防跌倒事故的发生。
中医和西医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上都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