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澄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中的大作永澄:如何从0开始搭建一个自我管理小系统?,提到了每个人要学会封装经验,而系统化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于是,我决定跟着老师做个小系统试试。我的工作类似记者,所以,永澄老师建议我去构建采编一篇文章的小系统。那好吧。这份工作也做了很久了,这些套路似乎都在脑海里打转好多年了。现在就来梳理一下,做个"采编"小系统试试:
一、目的
为产出更多深受用户需要与好评的文章。
二、业务流程
(一)采编一篇报道的契机
1、根据菜单的指示:这是最为常见的。如何理解菜单就成了另一个关键点。自己先思考揣摩很重要。要把与自己能做的相关菜单以及必须做的菜单记录下来,然后思考需要哪些素材配料,从哪里找这些素材,以及什么时候去找这些素材,什么时候整合这些素材,从什么角度去整合,以及还需要什么素材去补充完善这份文,从哪里找补充素材,什么时候找补充素材。。。这样一番思考就能尽量自己揣摩出上面对于配合某个课题的思路。
2、根据有关部门意见
3、根据领导指示
4、根据突发事件的自动反应
(二)前期多沟通
这里前期的沟通是为了确定文章的主题、立意乃至结构。沟通对象是要与有关部门以及领导加强沟通,尤其是有关部门。这样的沟通是为了确保自己的思考与他们相统一,尤其是与有关部门,其次是跟领导相一致,这样才符合PORT模型中的目的——做好高质量文章。这里,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最好是在行文前先跟有关部门沟通好,之后若领导也有意见,应想办法去领导沟通,尽量让两者折衷揉合;若领导没提出过意见想法,就直接按照有关部门的意见去下笔。要知道,从有关部门那里获取的信息是与能与领导顺利沟通、说服他的重要筹码。
(三)确立文章的主题
确立好的主题是前提、也是一篇文章最最重要的!这点毫不夸张,主题决定了选题、角度,若主题不符合用户需求、不解决用户的痛点,其他写得再好都是白搭。而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从任务菜单里面找寻;二是从热点突发事件中自己发现;三是从顶端用户的需求处琢磨主题,这可能既非是热点突发事件,也非是任务菜单中直接列明的。因为任务菜单有时也未必能将顶端用户的需求考虑周全;四是把握节奏。无论是独立一份文,抑或是系列报。把握节奏都是至关重要的!把握节奏,就是根据节点来决定什么时候报,以及报什么样的报,报什么程度的报。什么时候报:慢了不行,太快也不行。报什么样的、报什么程度的:有的早期可以虚点、宽泛点,可以讲讲大形势。到后期,要逐步深挖和关注具体微观。。。这个具体课题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四点,再从沟通中确立好主题。
(四)确立文章的结构
有了主题自然结构就好搭设了。结构是骨架,一是力求完整,尽量多方面围绕这个主题来阐述,WHAT,WHY,HOW、WHEN、WHERE;二是力求重点突出;三是力求逻辑条理。想好结构后就知道目前我有什么、还需要什么,这样才知道后面该怎么采、怎么编
(五)采访
根据前期,知晓所需的素材、结构,去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采访,力求完整、逻辑条理,有细节有实证。经采访获得相关素材后,需要经过一番评估。若觉得素材可成文,即可进入下一个编辑环节。若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应该再找采访对象补充核实,或换一名采访对象,从其他信息渠道着手,继续进行流程,直到收获素材满意为止,进入下一个编辑环节。
(六)思考沟通
获得满意素材后,动笔前,还需要与有关部门和领导沟通,确定手头素材可用吗,还需要什么,需要从什么角度来编辑,从而确定主题、结构、角度等。若经讨论可行,那么就确定下来;若还有问题,则返回上个步骤,直到在动笔前确保手头素材真正可用且有价值,然后确定主题、结构、角度等为止。
(七)编辑及其中沟通
初稿只关注主题、结构,不要追求细节!不要追求细节!不要追求细节!重要的事说三遍。初稿后,若觉得没什么问题,可继续第二遍的语句理顺、语言更专业化术语化以及校对等工作;若不确定,可将这初稿MVP拿去先给领导看,跟他讨论后得到他的想法,他觉得可以才做第二遍的工作。否则,就需要返回前面的步骤,重新修改主题、结构等,甚至可能回到第二环节的采访,以更新核实素材,视情而定。这是正规流程,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在初稿后,也可跨过领导,直接联系有关部门,听听他们的意见。
(八)报有关部门发送以及沟通
这里要及时了解对方、用户的想法、需求,关注需要查缺补漏之处。若没问题,一篇采编工作就完成了;若还有问题,要回来与领导沟通,然后可能要继续从采开始走流程。但即便没问题,也不要忘了过后主动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以了解是否有发现问题,是否有用户的反馈,是否有需要后续报道的情况等。
经过这一番梳理,对采编一篇文章的小系统构建有了一些概念。那么如下图所示:
这套图是我对自己其中一项工作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未必适用于他人,毕竟工作性质等都不尽相同,也做得略显粗制滥造。主要对遇到NO而需返回的情况时,感觉线条太多,显得不够简洁。这方面问题还需集中解决。处女座,请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