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不快乐?「读书笔记08」
今天来继续分享《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的第八章,前一章总结了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我激励和提升’。通过第一章我们了解到了想要去达成自己的目标,首先要战胜自己。第二章,则是通过解释“乔韩窗口理论”来帮助我们去更加的了解自己。第三章,告诉我们阻挡我们成长的是我们自己。第四章,让我了解到了潜意识所带来的巨大能量。第五章,让我们更加的清晰认知自身的情绪。第六章,总结了人们不同的性格。第七章的时候,我们了解了为何为我们会产生各种症状及原因。如果大家还没有看过前章的朋友,建议先从头开始看哦。
本章的内容是由“ABC理论“进行展开讨论的,大概的意思就是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看法”,C代表“结果/影响”。我们人之所以会对某件事会感到烦恼,愤怒或幸福,并不是因为一件事件的本身,“事件A”无法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结果C”,也就是我们最终感受到的情绪。而真正影响到“结果C”的则是 B 自身的“信念”,我们自身的看法会直观的影响到最终我们看到发生的事件是正向的或负面的。这个自身的“信念B”则是代表了我们自我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从出生的家庭教育开始,一直到社会的环境影响,这都会对我们的 “信念B” 所造成影响,直接的决定了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举一个极端一些的例子,假设一个人逛街时不小心手机掉了出来,这是旁边的乞丐见着了,好心地交还给失主。这时不同的人很可能就有不同的举动:有人可能会非常感谢乞丐,甚至给他一些钱或是请他吃饭。但有人可能会很不屑,对于他来说可能失去一部手机不算什么,再买就是了,而要他从生活不卫生的乞丐手里接过手机反倒觉得是个侮辱。可能再极端一些,有人还很有可能会反到去讹诈乞丐,当众声称是乞丐偷了他的手机。
这就牵扯到了“认知性偏见”当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时候,在看待事物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就像名门世家每天所烦恼的事在普通中产阶级里就仿若无病呻吟,吃饱了撑的。而中产阶级的烦恼在低收入人群中也是显得可笑。再这种认知差异之下,就很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行为,像种族歧视等问题就是双方没有很好的了解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代入了自我主观的对真相的曲解。他人看上去很可笑,很可悲,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就的事情多真相。
“人们总是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即人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略掉。”
其实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很多的矛盾都是由误会所引起的,再亲密的人之间我们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对方能够自然而然的理解自己,而忘掉了再亲密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算再合拍都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的时候,而稍微的多求证一句,多说明一下,多倾听一分钟往往就会将有可以避免很多将造成感情裂缝的事情发生。
不知道为何我们的社会有个 普遍现象,我们习惯将耐心画到外人的身上,而亲密的的则要面对你最暴躁的那一面。“踢猫效应”其实就是这样产生的,家长在外面受气,回家发泄到小孩身上,小孩再发泄到宠物身上,这种懦弱的行为让人看到多么的心痛。
“不要轻易伤害那些爱你的人,因为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即使后来拔了出来就会留下伤口。”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不开心?其实一切都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意识B”所产生的。你认知到的事情决定了你的行为,而“视网膜效应”则会加剧这个认知所产生的后果。简单的来说就是到你开始关注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不经意间发现,诶?这事还挺普遍?再具象一些,假如你买了一件新衣服,结果发现和人撞衫了,你便会感慨居然有这么多人买这件衣服,但如果在你买它之前看到的话多是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这个效应也是自我心理世界的投射,平时我们越在意什么,那你就会越注意那件事物,如果你觉得身边怎么那么多爱抱怨的人时,那说明你自身本身可能也是一个爱抱怨的人。翻过来说,如果你自身很乐观,那你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加愉悦。
“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你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
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看的太重,多出来很多不必要的紧张。我自身的最贴切的经验就是出门街拍的时候,看这城市中的人群川流不息,每个人都与你没啥关系。但只要我一举起相机时,就感觉全世界在看着我,瞬间就仿佛感觉自己心梗了……
这个就是“焦点效应”的标准反应。很多自以为很丢人的举动其实都是庸人自扰,除了我们自身,其他人其实根本就没有在意,甚至下一秒就忘掉了。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所以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起来吗?说白了就是别想那么多,多提示自己的阅历,心态放开,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永远都不属于你。最后如果实在难受的不行,就哭出来吧,因为适量地哭泣不仅可以有效的调节情绪,更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