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8.3-8.4(约6h)
阅读指数:
继《解忧杂货店》《虚无的十字架》《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后拜读的东野圭吾的又一部作品,相比之下,更觉《白》更出色一些。《放学后》于1985年以绝对优势摘得日本推理小说界最重要的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正是《放学后》的成功,使他决心走上专职写作的道路,在长期的寂寞与坚守后,走到今天的辉煌。
在本书中,他关注人性、擅长转折的特征已展露无疑,结构精巧细密,谜题设计出色,既有青春的欢笑与忧愁,也有人性的幽默与黑暗,从多角度直击日本社会问题,更给人已警示: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里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作品以“我”为中心……
在这所清华女中,有人喜欢“我”,有人恨“我”。
周六早晨,车站月台上,“我”被撞,险些跌落铁轨;
周一放学后,“我”游完泳进入淋浴间冲洗,差点触电身亡;
周二放学后,一盆天竺葵从教学楼坠落,砸向“我”头顶,我与之交错;
周四放学后,社团活动结束后后,作为射箭社的指导老师的“我”与学生惠子在男更衣室中,发现村桥老师被毒死在更衣室,他是否是替“我”而死?
学校运动会上,原本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师提出要与“我”更换角色扮演小丑,却不料被小丑的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他是否也是替“我”而死?
正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所有人都以为凶手的目标不是我的时候,“我”一个人轻松的来到公园……被妻子杀害……
这个结局,相信是很多读者始料未及的,但仔细想来却也是情理之中。“我”要求妻子打掉孩子,带给她很多的痛苦,却不曾顾及。如果妻子想继续寻找除“我”之外的幸福,又有什么理由责怪呢。
作品结尾:
我被杀害后,
倒在柏油路,专心等待着有人路过。
我还能等。
看来,这次放学后的休息时间会很长了。
我心里这么想着。
结尾处,“我”好像在祈祷又好像很无奈,然而这所有的无奈已无法改变惨不忍睹的现实。妻子犯了种种罪过,不过是因为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被毁灭时,内心的痛苦将无限放大,无限膨胀,直至爆发到最高点,我们或责怪,或原谅,但其中的切肤之痛谁又能理解呢?
而这一切如果非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的话,又有谁给予公平的答案呢?
细细想来,东野圭吾之所以被大家崇拜,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对人性的强大洞察力和批判力,能反映出一系列尖锐又深刻的社会问题,剖析着人类的灵魂,充斥着敏感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叫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