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秋假期,抽空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书中对中国家庭现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一些真实案例,层层递进地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书中深入挖掘出了家庭之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主要矛盾发生的根本原因。下面我简单地列举中国人育儿的几个常见误区,我希望已经做了爸爸妈妈的可以好好地看下面的内容,同时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还没有孩子的也可以先看一下,可以从自己对待别人的孩子时候的想法来思考,因为有很大的可能性你以后就是这样对你的孩子的。
1.孩子是家庭成员中的NO.1
孩子可以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绝不可以是父母心中爱的第一。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夫妻关系才是NO.1,父母最爱的应该是自己的配偶,然后才是孩子。因为真正陪伴你一生的将只会是你的配偶,而不会是孩子。配偶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而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不可能一辈子守着我们,我们既无法也不能去阻挡与孩子的分离。分离是生命中恒久的话题,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一步步地与我们分离,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妈妈与孩子生命中经历的第一个分离,之后,孩子要上幼儿园,上小学、初中,还有可能如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小别离》一般,孩子会出国留学。孩子需要成长和自由,父母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爱与自由安全的环境。
相反地,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过了对另一半的爱,要么就是作为父母的离不开孩子,并可能不自觉地破坏一切可能分离自己和孩子的事情,比如破坏儿子与儿媳的感情。要么就是孩子离不开作为父母的,而且孩子还可能会有较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
2.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很多中国家长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习惯性认识,但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却与这个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且没有严重分离(不超过两个星期),
3.孩子只需要学习
现在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帮孩子包办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但这种包办却会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也让孩子错失了许多成长的机会。另外,有一些包办型的父母可能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认为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对孩子自身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这样做的家长可能会导致孩子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自我。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4.作为父母,要时刻知道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空间,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父母应该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在他的身后,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必时刻知道他们的想法,父母要知道自己也是从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时期走过来的,当初的自己也是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5.我的孩子一定要是一个“好孩子”
这里我想讲一下我自身的一个经历。我想,我应该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吧。上大学之前,我都在“努力”读书,但这份努力背后的理由却不是自己。高中在我身边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其实我有点迟钝,比如说课堂老师讲课讲到一个笑点,我一般会慢半拍,听见身边的同学笑起来之后才盲目跟着笑起来。知道我读完武老师的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时的我------
时间仓促,篇幅也比较有限,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一下我在开头提的书,书中会描述得更详细,也有更多的案例,说服力更强。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