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这一套家书足以管中窥豹。关于他的治学,可见其博览群书,取其精华,融汇贯通;关于他的治家,可见其责任心,对亲友之深爱,以及圆润通达的智慧。
他的勤是出了名的,可到晚年他却说他的勤不过只达五分。他一直以盛时想到衰时景提醒自己和家人,所以一直提醒家人要节俭。他说自己的节俭只做到了六七分,其实这是出于他自谦的秉性。
富贵人家有锦衣玉食的条件,却要节俭。不要买田、不要存太多钱,甚至往家里寄的钱也会控制。不是不是孝,而是大孝。怕老一辈人钱多了奢侈,怕小一辈的人钱多了骄傲,足见他用心之良苦。一个家庭有这样一个大智大慧,目光长远的家长,何患不欣欣向荣啊?宁要小辈勤奋读书,立志成为贤才,也绝不愿多留钱财给他们。虽然道理都懂,可真正做起来,又何其难啊?有钱却不用,有富贵却不享。曾国藩不仅自己这样,还能要求家中族人也做到这样,其治家之道可见一斑。很多才俊富不过三代,虽然对自己管理得很好,但对自己的子孙却缺少智慧和应有的耐心,更别说长远的目光了。史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很多人盛极一时,连自己也不能顺利终老,更遑论子孙。而曾国藩自始至终看到了这一切,严格要求自己,并耐心地教育自己的族人。这就是远非常人所能及之智慧了。
看他的家书,你要明白,这不是他在脑海里缜密构思的著作,而只是他日常的家书而已。可前后,你看不出他思维的矛盾。不会因前期年轻,而觉得他短视;也不会因后期他年岁已高,而觉得他老朽、迂腐。从他的家书,你总能看到无穷无尽的智慧。我们所能看到的,应该只是他家书的一部分。还有遗失的,没有留存的,其间不知道又会有怎样的智慧呢?
以前听郦波讲曾国藩,虽知道他是古今自王阳明这个完人之后的半个完人。对于王阳明这个完人的称号,我是深以为知。可曾国藩这半个完人的称号,我却多少有点儿不以为然。但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深深地被他的个人魅力和治家、治军、治国的智慧所吸引。于此,我又想到,书终究还是自己亲身去看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别人说的,早就掺杂了别人的理解与观点,远不如原汗原味来得甘甜、爽口。尤其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为旁的无法企及之处。只是听别人解读,又怎能领会其间的微妙与真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