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知道林海音是因为《城南旧事》,当然更广为流传的是那部电影中干净的童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本《在胡同里长大》,封面上的黑白照片是素颜美女,这两年民国淑女、大家闺秀已被过度娱乐化。还好,似乎没有林海音的名字,她与赛珍珠、张秀亚、冰心、肖乾、舒乙的合照中,一位富态的依旧笑容婉约胡老人让人很舒服。
整本书收录了69篇散文,分“苦念北平”与“爱与牵手”两部分。林海音生于日本,长于北平,成年后去台湾,北平是她的第二故乡。描写北平生活中,浓浓的京味儿扑面而来,仿佛看到那个活泼开朗胡女孩子在天桥买布上当了,骑毛驴儿逛白云观,在胡同里长大,穿梭在虎坊桥……
《北平漫笔》一文中,林海音回忆道“小学三年级就有缝纫课了。记得当时男生是在一间工作室里上手工课,耍的不是锯子就是矬子;女生是到后面图书室上缝纫课。第一次用绣线学’拉锁’,红袖线把一块儿白布拉得抽抽皱皱的,后来我们学做婴儿胡蒲包鞋,钉上亮片,滚上细绦子,这些都要到像花汉冲这类胡店去买。”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学时候的劳技课上,老师教我们打毛线的上下针、平针的打法,还教我们用红线绣太阳。虽然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尤其是上课时间,老师手把手的教我们和课间里女生们凑在一起折纸鹤、编手链的感觉截然不同。现在的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也有教学生缝纽扣、做水果沙拉;“科学”课上也教实验操作。可仍是觉得孩子们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不强,尤其看到“男生要的不是锯子就是矬子”,看着现在日趋“绅士”风度的小男孩们,似乎缺点儿虎头虎脑胡冲劲儿。
“爱与牵手”多写在台湾的生活,小女孩已嫁作他人为人母了,但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常让人忍俊不禁。《今天星期天》中体贴的丈夫,《鸭的喜剧》中聪明调皮的孩子们,《分期付款》中真实的家庭生活,我尤其喜欢。《分期付款》写于1953年5月6日,和当今的卡奴有何区别,结局极富画面感,这分明就是个相声段子嘛,边看边笑,合上书还乐不可支。
封底上印有隐地、七等生和席慕蓉的短评,席慕蓉写道“一个在文化困境中流离的灵魂,却以整个生命的光与热情修补了每一道创痕的妇人”,令人动容。整本集子中多是明快的色彩,也不乏清冷的叙述,但无论何种境遇,在日子中找寻快乐是主旨。不由想到杨绛先生,虽然是女子,但坚韧的心,豁达宽容地为人处世,方能有此见地吧。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写一事,叙一景,看一人,见一物。
在经历过历史的大变革中,人们的视角向外是开阔的,向内是敏感的,但此时的敏感不泛滥,也许就是喜欢这些散文的理由吧。
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你在哪里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