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雅思高分攻略时,看到一个8.5的孩子,而且有3项拿的是9,就随手百度了一下她的名字「钟琬婷」。第二个条目是个叫「钟琬婷学习英语」的博客,点进去吓了一跳。这简直是一对父母给孩子作传啊!!
看官可能懒得点进去,我上两张截图:
跟「哈佛女孩刘亦婷」路径相似,这个女孩子也是父母早教智慧的结晶,5岁读小学,7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系统学英语,拿遍大奖,标准化考试也分数极高,16岁离家去香港读大学,一路到现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没错,从小就被誉为「神童」甚至「天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的学业成绩不容小觑,更让我钦佩的是,她本科就致力于生物科研,博士申请也是跟着兴趣走,坚持做神经科学。相比许多为了金钱和光环,或者随波逐流去美国学热门的金融,她真正称得上不忘初心。
但是在我看来,她的父母可敬又可悲。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女儿,出了书,孩子从小到大就不乏亲朋请教,你是怎么教孩子的呀。女儿带给他们太多骄傲。就算剥离掉外界的关注,女儿本身的成长进步,也让父母欣慰。
我说可悲,是读到这段写于今年9月的文字:
上面这3张照片是琬婷近期发给我们的,收到她发来的照片还让婷妈一阵惊喜。因为,这是琬婷今年首次发照片给我们,虽然照片中没有她的身影,但也很开心了。我们知道琬婷忙碌,平时与琬婷联系的也不多,而且忙碌中的她还时常和我们玩失联。或许,我们想孩子了可以随时打个电话,但孩子想我们了可能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多多理解孩子在外求学的不易!
从这段文字,我读到是这对父母的小心翼翼,和女儿的失责。再忙也不至于24小时泡在实验室啊,还「时常和我们玩失联」,何况现在通讯工具这么发达,微信随时吼一声也耽误不了时间,手机随手拍也就是2秒的事情。怎么可以一年过去了9个月,才第一次发照片,连照片都成了惊喜,从天而降的奢侈品啊。
我想提的问题是:这对父母是否给予了过多心思在女儿的培养上?或者说主要集中在学业成就?而情感上,是有缺失的,亲子联系不多,而且话题性窄。
家庭教育很重要,尤其是早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伴随一生的。但是随着雏鹰羽翼渐丰,技能渐长,老鹰就该狠心把孩子踢下山崖,让它在扑腾中学会飞翔。于自己,也该适应新的生活,不再只是围着孩子转。
这对父母在女儿去读大学时就该「断奶」,6年过去了,他们还没「断奶」。是的,父母也是孩子,与孩子分离也要从不习惯到适应。孩子已经适应了离开你们的日子。而他们还活在孩子的世界。他们把她的一点一滴收集起来,集结成一篇篇「第三人称」的叙述性文字。他们对女儿,就像时空阻隔的单相思恋人,牵肠挂肚,又不敢表露心思,只敢把日常来往的文字,和美好的往昔,翻来覆去看,追忆似水年华。
也许正是从孩子幼年起,父母就在她身上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和时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所以孩子高飞,他们有点不知道自己可以干嘛了。
我想说,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父母,你们除了养孩子,也可以有点自己的事情嘛?四五十岁的人,人生还在中场,如果事业心不重,也可以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嘛。养养花,喝喝茶,时髦一点的,还可以玩单反烧镜头,或者练跑步争取跑马拉松。刚过去的上马,你们这个年龄的跑者多着呢。
非常欣赏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很帅气。「那些在北上广深国外打拼的年轻人们,你们的父母怎么办?」。
年轻人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忙,忙你的去,别管我怎么办。
花钱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花时间陪父母可不是。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埋儿奉母叫“孝”,可那是糟粕,自食其力了还围着父母转,那叫添乱。
还把时间掰开来算自己这辈子能见父母几天几次,这是扯,感情能量化吗?
我尤其反感电视上那些把子女在外的老年人说得特可怜兮兮的广告。什么意思啊埋汰人,合着大伙忙活了一辈子好容易迎来退休,就只能围着子女转了?不是痴呆就是健忘了?去你的吧。
我主张老年人应当有自己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世界,再不济跳跳广场舞也是一种享受,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垄着对彼此都不好,见天在跟前,看着也烦。
谈起「虎妈」这些典型中国式教育案例时,我们多在同情孩子,控诉父母,他们让子女去圆自己当年未能圆的梦,成了望子成龙心态下的牺牲品甚至傀儡。
其实,父母也挺可怜的。他们仿佛牡蛎,哺育出一颗珍珠,再用数年打磨,终于使其光彩夺目。等到珍珠脱离母壳时,对牡蛎来说,就是剜取一块心头肉啊。
等我当了妈,就让孩子野蛮生长。
我会给她买很多书很多玩具,给她讲睡前故事,但也让她在野地撒欢了跑。
我不会强迫她3岁能认2000个汉字,6岁能看懂英语动画片。
我不会陪她深入每一条小径,但我会为她敞开许多许多扇门,让她自己选择无限可能。
当我要读书要看片,或者就是想一个人静会,我会毫无愧疚地说,你自己一边玩去。
如果孩子取得成就,我高兴激动,但不是ta的脑残粉,不会搜集相关报道著书立说。
我有我的生活。
等我当妈,就让孩子野蛮生长。
另,感恩节刚过,这是美国移民感谢印第安人的节日,不过冲这名字,我想跟爸妈说,谢谢你们生下我养大我哦!